概述
第七编 国营统配煤炭工业
概述
鸡西矿务局是全国国营统配煤矿特大型企业。鸡西市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储量居东北3省之首。煤种主要为焦煤,是冶金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燃料。煤炭产品14种。1985年,矿务局有12座统配煤矿,职工14.4万人。完成煤炭产量1300万吨,居全国一百多个矿务局的第6位。
元朝至大年间(1308—1311年),鸡西的煤炭资源被发现。清朝光绪年间(1906年)始有土法开采。1916年建蜜西煤矿(今恒山煤矿),迄今有80年的开发史。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鸡西地区后,先后建滴道、恒山、麻山、城子河炭矿,煤炭资源遭到野蛮掠夺。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前夕,曾疯狂地炸毁矿井、机器,烧掉厂房、住宅,整个矿山成了一片废墟。工人失业,民不聊生。
1946年初,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把密山鸡西一带列为东北解放战争的后方和工业基地。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刘向三、参谋长孙然等组建东北工矿处,接收鸡西矿区。10月,东北铁路管理总局、东北铁路总工会派钟毅、陈慕华接收穆棱煤矿。1947年3月,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东北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陈郁到鸡西矿区领导矿山民主改革。先后从陕北、华东、华北调167名老干部到鸡西矿区,组织领导矿山民主改革,抢运贮煤,恢复矿井生产,开展清匪反霸斗争。10月,鸡西矿区的敌伪残余势力被摧垮,罪大恶极分子被镇压,旧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得到初步改造,煤矿职工翻身做了主人。又经过1年多的努力,全部矿井和发电所、矿山机械制作所(今鸡西煤矿机械厂)均恢复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矿务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生产建设和企业管理步入正轨。1950年,始建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的现代化的小恒山煤矿竖井。同时学习采用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部分采煤工作面使用苏制截煤机。1953年,采煤工作面使用联合采煤机——康拜因,矿井提升使用绞车,地面运输使用轻轨电机车,全局采煤机械化程度达21%。到1957年,原煤产量比1949年增长1.43倍。1958—1960年,矿务局在原恒山、滴道、麻山、城子河、穆棱、小恒山6座煤矿的基础上,大开小井群,新建二道河子煤矿(竖井)和正阳、大通沟煤矿(斜井)。3年煤炭产量每年平均达1081.4万吨,比“一五”时期平均每年产量增长1.49倍。但由于盲目追求高指标,破坏了煤炭生产的正常秩序,造成采煤与掘进、生产与安全、生产与运输、生产与生活、生产与建设关系严重失调。1961年的产量比前3年每年平均产量下降18%。经过调整,生产秩序逐步恢复,企业管理走向正规,煤炭产量稳定在870—900万吨之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局、矿、井各级领导班子成员“靠边站”,管理机构被砸烂,“造反派”拉山头,打派仗,停工停产搞武斗,煤炭生产受到严重破坏。1967年,原煤产量只完成国家计划的66.5%。1972年,鸡西矿务局重建领导体制,局领导带领职工顶着批“唯生产力论”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逆流,学大庆、赶开滦,局、矿(厂)建立政治工作网、地区安全保勤网和青年监督岗,建立健全干部责任制和工人岗位制等8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生产。1975年,全局煤炭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结束了16年年产量徘徊在八九百万吨上下的局面,进入全国千万吨矿务局的行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矿务局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发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在东煤公司第一个实行局(矿)长负责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和承包制,企业焕发新的生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煤炭产量以每年平均递增40万吨的幅度连续上了10个台阶,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鸡西矿务局建局38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奋力拼博,争做贡献,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
一、规模大。1985年,鸡西矿务局辖矿(处)级基层单位30个,矿井核定生产能力1073万吨,职工14.4万人(含集体企业职工4.2万人),矿区总人口48.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1%。矿区面积5040平方公里,其中生产矿区面积508平方公里。全局固定资产原值13.94亿元,年产量1300万吨,工业总产值33208万元,成为国家直属的特大型煤炭工业企业之一。
二、贡献大。早在全国解放前夕,鸡西矿区接收沧陷时期矿山时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管理改革的经验,为接收东北各煤矿以及后来接收全国各大煤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解放东北的紧要关头,鸡西矿区生产的煤炭,有力地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鸡西矿务局生产的精煤,为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大连化工厂、吉林化工厂等大型国营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支援全国煤矿新区建设中,鸡西矿务局成批地向全国各地输送党政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干部3540人。建局38年,共生产原煤3.24亿吨,每年平均854.9万吨;上缴税金4.5亿元。1983年,原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赞扬鸡西煤矿工人为国家做出贡献时说:“按鸡西矿区每生产10万吨煤炭供应(给)工业可生产1亿元总产值计算,其3亿多吨煤炭可以创造工业总产值3200多亿元,可建年产百万吨的现代化矿井干余座。”
三、立市之本。鸡西市因煤而立、各业因煤而兴。民国初期,随着鸡西煤田的开发,人口逐渐增加,鸡西地区的轻工业(烧锅)、手工业和商号相继出现。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电力、机械、冶金、轻化、建材和食品等基础工业的发展。1957年鸡西建市吋,全市地方工业总产值2386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含中、省直企业)的14.5%;1975年上升到33.5%,1985年进一步提高到51.1%。而矿务局工业总产值,1949年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8.2%,1957年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1975年占36.4%,1985年占34.6%。
四、机械化程度高。50年代初,鸡西矿务局采煤工作面使用苏制截煤机、康拜因,采煤机械化程度在全国各矿务局居领先地位。1964年从波兰引进第一台浅截式滚筒采煤机组。1965年,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63.4%。1975年,从英国引进第一套综合采煤机械设备。全局采煤机械化程度达72.5%,居全国11个千万吨以上矿务局之首。1985年,全局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7.21%。其中,恒山、穆棱、小恒山、正阳、大通沟、张新、东海煤矿达到100%。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6.8%。其中,穆棱、小恒山、恒山、麻山、二道河子、大通沟煤矿和建井工程处达到82%以上。
鸡西矿区虽已开发近80年,探明储量仍有27.74亿吨,按1985年产量计算,还可采200年以上。但由于煤炭深加工不够,价格与价值背离,制约着煤炭工业的开发与利用,老矿井地面塌陷有待治理,替代产业待迅速开发,经济体制改革须进一步深化,经济效益要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