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设计

第四章 基本建设

第一节 设计


  1946年,鸡西矿区开始恢复生产,设计工作由留用的日本籍技术人员和中国技术人员共同负责。1953年,留用的日本籍技术人员回国,鸡西矿务局派出以工程师张权为首的考察学习小组赴东北煤管局设计公司等单位学习、考察,收集有关设计资料,首次设计恒山煤矿七井主、副井。尽管该设计在人力上和占地面积上有些浪费,但整个设计是成功的。1956年,矿务局麻山煤矿七井的设计,由于地质勘探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不准确,设计能力年产21万吨,但生产能力一直未达到,造成提升设备浪费。
  1958年,矿务局决定同时新建张新、正阳、大通沟、哈达、解放5座煤矿。局设计处接受以往设计失误的教训,组成5个设计小组赴新区考察,作出哈达建井没有价值的结论,提出哈达与正阳合并建矿的建议,被矿务局领导采纳。经过6年的努力,正阳、大通沟和张新煤矿先后建成投产,实践检验设计方案是合理的。1962年,矿务局准备建滴道煤矿河北竖井,煤炭工业部108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供的地质报告表明,标高为800米,煤层薄、储量少、瓦斯大、经济效益差,但该井煤属鞍钢急需的低硫、低磷主焦煤,矿务局仍决定建设,设计处组成以叶青为首的6人设计小组,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带着疑难问题到有关设计院、煤矿学习和收集资料,在设计中第一次提出采用多绳绞车做主提升设备,主井绞车电控用可控硅以实现自动化,施工井筒用预注浆封水等先进技术,设计能力为年产量60万吨,报黑龙江省煤炭管理局、国家煤炭工业部审查获得通过,并受到好评,投产后效果良好。该井设计的成功,给矿务局自行设计大型现代化矿井积累了经验。
  1965年,设计人员到恒山煤矿山南搞现场设计,将原六、七、九井共6对片盘斜井集中改造为1对年产90万吨的皮带斜井,提出在洗煤厂附近建1对千米皮带井做主提升井,利用原六井三斜作副井的方案,仅用500余万元投资,比原竖井设计节 约资金100多万元,年产量增加30万吨。这是继本溪矿务局后,在国内属第二个采用千米钢丝绳皮带作主提升设备的井口。
  1967年,城子河煤矿六、七、九、十一井4对行政井、12对片盘斜井的改建,国家曾委托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矿务局设计人员在认真分析地质精查报告的基础上,对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的设计提出修正意见,采用以预注浆封水打干井,主副井多绳提升,钢丝绳罐道,3吨底卸式矿车运煤,主要巷道用锚喷支护等国内先进技术。该井投产后第3年就达到设计能力。
  1977年,根据煤炭工业部的决定,矿务局设计部门承担杏花竖井(包括配套洗煤厂)的设计。这是矿务局设计部门首次承担新建的大型矿区和洗煤厂设计。该井设计中,主副井采用多绳提升,采煤工作面是以综机为主的机械化工作面,配合施工单位采用永久井塔作施工提升,确定广场大铁道的标高,使广场的填方大于砌方,既减少了土方的外运,又有利于建井排矸,做到初期不起矸石山,井下巷道支护采用锚喷。1985年,该井设计经过修改,年设计能力由90万吨增加到120万吨。
  矿务局设计部门在担负矿井设计的同时,还承担诸如矿务局办公大楼、团山子水库等地面建筑物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