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通风防尘

第四节 通风防尘


  一、通风
  鸡西矿区在零星开采时和官商合办穆棱煤矿初期,矿井属于浅部开采,多靠自然通风。沦陷时期,随着矿井逐步延深,瓦斯量增大,开始采用机械送风。但因日本侵略者掠夺式开采,不顾矿工死活,常常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造成工人严重伤亡。1948年,鸡西矿务局成立后,建立通风安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通风管理。根据矿区高瓦斯矿井日益增多的情况,自50年代起,局、矿均十分注意矿井通风技术设备的更新,充实通风专业人员,以强化矿井通风的管理。
  通风系统1928年,穆棱煤矿使用4台小型通风扇和人力手动风车作为临时鼓风用,并设挡风壁、挡风帘和用马口铁制成的输风筒,将新鲜空气输入工作面,将污气排出。1930年,安装美制100千瓦电动双面吸气通风机,由自然通风变为机械通风。1938年,满洲炭矿株式会社部分矿井开始安装扇风机。1941年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急需煤炭,乱采乱掘,矿井通风不畅,瓦斯爆炸事故频繁发生。
  1946年,东北工矿处接收鸡西矿区后,积极恢复绞车道和风道,并修复扇风机。1952年末,全局有15对矿井实现机械通风,装机容量为860千瓦,矿井总入风量15419立方米/分,总排风量为17985立方米/分,通风系统尚未完全正规的矿井14对。
  1953—1957年,全局有42对矿井实现机械通风,总容量为2929千瓦,并有6对矿井安装了备用主扇,自然通风井口已由14对降为2对。1958年后的“大跃进”年代,通风系统最不正规,通风网路长,设施跟不上,采掘工作面出现串联风、老塘风和循环风。1965年,全局机械通风矿井达77对,装机总容量为8600千瓦,通风能力提高60%。自然通风井口由32对降为5对,通风系统正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通风管理工作遭到破坏,风道严重失修,影响通风。1979年后,通风管理工作恢复正常,通风系统进一步完善,54对矿井全部为机械通风,安设63台主扇,装机总容量为12030千瓦,平均每台为191千瓦。从1980年起,矿务局对生产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合理调整,到1985年,已形成回风系统62处,运行的主要扇风机62台,装机总容量18090千瓦,备用扇风机42台,容量为14657千瓦,合计104台,总容量达32747千瓦。
  通风方法1951年,滴道煤矿二井一斜在施工通往二井西部主运道过程中,由于局部通风,难以保证长距离单巷掘进对风量的要求,工程无法进行,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通风技师李日祥,大胆提出用前压、后抽、中间用风门调节 平衡的办法,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通风问题,顺利地完成了施工任务,随后在滴道煤矿其它井口的个别工作面推广使用。这种局部通风方法当时命名为“接力风门子”,后经完善,形成了“接力式通风法”。1956年2月,煤炭部以〔56〕煤技生字第126号文件向全国推广。
  1956年,全局普遍推广单巷掘进,送风长度不断加大。到1962年,穆棱煤矿四井主运道完成单巷掘进1070米,风筒末端风量保持在60立方米/分以上,风筒百米漏风率降到1.3%左右,开创了全国的先例。同年,煤炭部组织有鸡西矿务局赵双昌、邹本武参加的鸡西、阳泉、峰峰、抚顺、开滦5个矿务局编写《掘进通风十项经验》,指导全国单巷掘进长距离通风的顺利开展。1964年,鸡西矿务局受煤炭部委托,集体编写《单巷掘进长距离通风》,经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1966年春,鸡西矿务局单巷掘进长距离通风项目参加了煤炭部主办的全国“煤展会”,被普遍推广。
  70年代后期,矿务局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逐渐增多,日进速度加快,工作面上隔角及回风流瓦斯浓度经常超限。对这一问题,采用调压通风及尾巷排风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对倾斜长壁面(包括仰采和俯采)的瓦斯超限,采用Y型通风方式,保证了综采队的安全生产。
  二、瓦斯
  赋存1924年,穆棱煤矿公司开采浅部煤层期间,瓦斯量很小,仅在2%左右。1938年,满洲炭业株式会社建的滴道炭矿、城子河炭矿西部斜井,均发生过瓦斯爆炸事故,说明北部条带瓦斯赋存量大。1950年11月25日,滴道煤矿四井发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瓦斯突出。“大跃进”期间,全局自然通风矿井增加,1958—1962年,发生瓦斯突出14次,最大突出强度为90吨。1963—1970年,在全局60对矿井中安装主扇62台,功率8965千瓦,入、排风量分别增至84075立方米/分和96714立方米/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通风管理混乱,8年内发生瓦斯突出104次,最大突出强度达800吨。1971—1980年的10年,随着矿井的延深,煤尘与瓦斯突出次数增至580次。1981—1985年,全局52对矿井,通过加强管理,增大风机功率(达18474千瓦),入、排风量分别达26948立方米/分和15万立方米/分,煤尘与瓦斯突出下降到121次,最大突出强度为270吨。
  至1985年,全局共发生煤尘与瓦斯突出842次(采煤356次,掘进486次),累计突出煤量达1624万余吨。突出次数最多的是滴道煤矿,占78.6%,其次是城子河、大通沟煤矿,共占17.5%。全局因瓦斯爆炸、燃烧、窒息事故死亡343人,重伤31人。
  抽放1963年,全局第一次在滴道煤矿四井一斜13层采用近距离煤层钻孔抽放瓦斯。1976年,滴道煤矿采用钻孔和顶板尾巷排放方法抽放瓦斯。1979年瓦斯抽放量由1966年的118.25万立方米增加到455.1万立方米,矿井瓦斯抽放率为19%左右。1980年,城子河煤矿用调压通风及尾巷排放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走向长壁工作面的瓦斯抽放,用Y型通风方式解决倾斜长壁工作面的瓦斯抽放。1984年,大通沟煤矿开始瓦斯抽放,抽出瓦斯浓度不低于35%,最高时达70%,年抽放量达300万立方米以上,矿井抽放率达39.3%,是全局抽放效果最好的单位。1985年,完善了滴道、城子河、大通沟煤矿矿井抽放瓦斯系统,年抽放瓦斯量达到763.5万立方米,瓦斯威胁生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装备中俄官商合办穆棱煤矿公司和满洲炭业株式会社所建恒山、滴道、城子河、麻山炭矿使用探煤气灯检查井下瓦斯。1946年,鸡西矿区使用检定灯和检定器检测井下瓦斯。1966年,全局开始使用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140台,到1985年达480台,瓦斯检定器1854台,这期间在滴道、城子河等煤矿还使用断电仪125台,遥测仪115台,对瓦斯进行了科学管理。1983年3月,在滴道煤矿三井、十一井实行“瓦斯链锁巡回检查法”,并推广到各矿。1985年上半年,城子河煤矿在辽源计算机服务中心和6904厂的协助下,安装WDJ—1型瓦斯监测系统。小恒山煤矿从美国引进安装1套DAN—6400环境安全检测系统。
  三、防尘
  新中国成立前,鸡西矿区矿井防尘主要用人工清扫。1950年,除人工清扫外,在井下运输巷道设置粉棚,同时在部分矿井建压力水池,进行喷雾洒水、定期洗尘。1961年,全局掘进工作面普遍实行湿式凿岩,放炮喷雾,装矸(煤)洒水等综合防尘措施,采煤工作面实行机械喷雾洒水,上下巷出口喷雾,煤仓喷雾等防尘措施。1970年后,全局各煤矿在掘进工作面使用水炮泥和净化风流,采煤工作面放炮使用水炮泥和机组实行内外喷雾,矿井洒水消尘系统基本形成。进入80年代,先后在麻山、东海、小恒山、滴道、大通沟煤矿部分采煤工作面推行煤层注水,效果明显,降尘率达50—70%,有91个掘进工作面安设风流净化器,占工作面总数的40%。使用测尘仪30台。1985年,全局完善矿井洒水消尘及井下消防供水系统,基本实现供水系统净化网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