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运输与提升

第六节 运输与提升


  一、矿井运输
  中俄官商合办穆棱煤矿时,工作面运输和井下运输均为人背、肩扛、拉爬犁。1935年后,恒山、滴道、麻山、城子河炭矿部分工作面开始用日本产的U型单链溜子,井下运输用马拉木制炭车。穆棱煤矿井下也普遍改为马拉木制炭车运输。
  1947年,矿区恢复生产时,井下运输主要靠人推车,个别不能铺轨的巷道靠人挑筐、拉爬梨和马拉木制炭车。1949年11月,恒山煤矿小恒山区工作面开始有电溜子,全局井下运输巷有3条用无极绳绞车运输,穆棱煤矿仍普遍使用马拉车。1953年,全局采煤工作面消灭人背、肩扛、拉爬梨的笨重劳动,使用11型、20型、30型刮板运输机,薄煤层工作面使用6型运输机,倾斜薄煤层工作面使用笨溜子和搪瓷溜子进行自滑运煤。1955年8月,小恒山煤矿竖井主运道始用架线电机车。1956年4月,城子河煤矿十一井在井下使用皮带运输机。同年,局副总工程师于学孟提出井下使用小绞车的建议,并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到恒山煤矿试点。至1962年,全局各矿井下主运道普遍使用电机车运输,采掘巷道普及小绞车运输。1964年,小恒山煤矿引进1台波兰制的单滚筒采煤机组,工作面运输采用可弯曲刮板运输机,与采煤机、金属支柱配套使用。
  1966年,各煤矿井下主要运输巷道使用电机车外,还延长到采区运输巷道。1975年,小恒山煤矿引进英国产综合采煤机组,工作面运输进而使用高效铠装可弯曲刮板运输机,在运输巷道使用英制MECO—1067型皮带运输机,运输能力650—700吨/小时。
  进入80年代,随着集中生产改进井下运输方式,全局有18个工作面实现由回采工作面到地面铁路煤仓的运输大连续,占回采工作面的25%。到1985年,采区运输使用的各种型号皮带运输机420台,小绞车1152台。
  二、矿井提升
  1924年,穆棱煤矿小竖井用马拉绞磨提升,后改为55千瓦蒸汽绞车,每次提煤0.5吨。1930年,裕边煤矿使用辘轳(木制绞车)提升,每次提升100公斤,1937年改为蒸汽绞车。1945年,滴道、麻山、城子河炭矿先后使用20—200千瓦的电动绞车,均为单钩串车提升。
  1949年后,各斜井运输提升功率由75千瓦提高300千瓦。1955年,小恒山煤矿竖井提升绞车功率达800千瓦,提升方式为6吨箕斗。
  1958—1964年,二道河子、张新煤矿2对竖井相继实行箕斗提升。1973年7月,全局第一条恒山煤矿钢丝绳皮带输送机投产。1976年10月,滴道煤矿河北竖井首次使用多绳摩擦提升机。
  1985年,在全局21对矿井中,有6对竖井采用罐笼提升。其中,滴道、城子河、小恒山和二道河子煤矿4对竖井的绞车功率达1000千瓦。有3对矿井使用钢丝绳皮带输送机运输;5对使用箕斗提升;其余3对矿井为电动绞车串车运输。
  三、地面运输
  民国和沦陷时期,各矿曾使用空中索道和电机车、小火车牵引木制矿车,解决从井口甩车场到铁路煤仓或地面集中煤点之间的地面运输。1948年,全局有地面线路57.5公里,以电机车运输为主,在坡度变化较大处安设地面绞车,做上提或下放重车之用。1955年,全局有3—6吨的电机车67台,每台牵引0.5—0.8吨的10—12个木质矿车,每台每月运输量1.4万吨公里。1970年,全局线路长200公里,电机车186台,矿车17816台(铁矿车占98%),电机车每台每月完成1.35万吨公里。
  80年代,由于矿井集中生产,地面小线路运输大部转入井下。1985年,全局小线路(含井上、下)为208公里,电机车增至233台,铁矿车增至18130台,容量由最初0.4—0.8吨更换为1吨以上。其中,城子河、正阳煤矿还使用3吨底卸式矿车280台,全局电机车每台每月平均运输量达2.08万吨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