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平岗煤矿
第十二节 平岗煤矿
平岗煤矿位于梨树区境内。矿区面积24平方公里。矿区有鸡(西)梨(树)公路通过,铁路专用线与国铁在梨树镇站连接。
平岗煤矿井田含煤地层分为穆棱组和城子河组,区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褶曲与断层较多,煤层采高1.65—1.7米,含煤19层中可采14层,煤种为气煤、焦煤和瘦煤。
1947年4月,松江省工业厅成立凤山煤矿,因煤质不好,井下水大而下马。1958年6月,鸡西市工业局接管恢复生产。7年后,因地质构造复杂,亏损增加,再次下马。
1970年,矿务局大通沟煤矿寻找接续矿井,成立平岗“建井筹备处”。5月,凤山煤矿移交平岗建井筹备处管理,当年生产原煤6.5万吨。
1972年1月,正式成立平岗煤矿,职工2027人,生产原煤8万吨。
1973—1974年,凤山小井报废。先后有二、三、一3对新井建成投产,矿井设计能力分别为12、12、18万吨。由于这3对斜井是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的矿井,1974年仅生产原煤13万吨,其后几年也未达到设计能力。1973年12月开始建设五井。
1975—1977年,建成投产的矿井有五、四井,设计能力分别为18、12万吨。1975年全矿核定生产能力42万吨。矿井分别采用长壁后退式、仓储式、刀柱式等采煤法,使用截煤机、国产机组采煤。此期间研制的主要科技项目有打压机、自制潜水泵、修复40型压风机等。1977年,生产原煤43.9万吨,比建矿初期增长4.49倍。固定资产原值由1972年的245.7万元增加到4827万元。
1978—1979年,全矿掀起煤炭生产高潮,原煤产量上升到52.9万吨,产量的急剧增长,造成生产接续紧张,迫使加快矿井延深速度。1980年,加强采掘关系的平衡和调整。1982年5月皮带斜井正式投产。1983年12月集中生产贯通工程全部竣工,五井二斜二段开始延深。1984年南采系统构成。1985年打开丁东采区。
同年,全矿有6个生产井区,15个辅助单位,15个行政科室,职工6692人。矿井设计能力72万吨,核定能力54万吨。当年原煤产量、全员效率、工业总产值等10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固定资产原值6653.1万元。职工生活福利也有很大改善,有独身宿舍2362平方米,职工食堂、保健食品厂、浴池、托儿所等集体福利设施齐全。矿医院有大、中型现代化医疗设备35台,床位60张,医护人员131人。俱乐部、图书馆、游艺室、体育场等文化娱乐场所也都全部落成使用。有自办中学2所、小学3所,校舍面积7301平方米,教职工212人,在校学生3927人。
历任矿长(革委会主任):吴开智 李增奎 缪文龙 朱 山 郭殿奎 姚令玉 刘悦明
副矿长(革委会副主任):陈繁忠 于志浩 李增奎 郭殿奎 于长斌 董洪仁
罗士俭 姚令玉 马德新 于兆富 刘万祥 王明礼 丁元胜 杨 穆 程远为 赵玉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