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开采方法及工艺
第三节 开采方法及工艺
一、开采方法
碱场、立新、鸡东煤矿在建矿初期,均用土法开采,以掘代采。效率一般为每工1.5倍,原煤回收率40%。
1958—1960年,鸡东煤矿逐步采用平巷轨道运输,绞车提升,前进式回采。效率提高到每工2.5吨,原煤回收率70%。1962—1964年,各矿普遍组建掘进队伍,采掘分开,均采用片盘回采、后退式采煤法。采煤效率每工达2.81吨,原煤回收率85%。
1977年4月,鸡东煤矿二井采用国产MLQ1—80型采煤机,机采效率最高每工6.79吨,比炮采提高1.5倍,原煤回收率95%。1979年,立新煤矿成立机械化小组,利用旧机件组装采煤机成功,开始机械化采煤。1980年8月,立新煤矿购置2台MLQ1—80型采煤机,投入运行后,采煤工作面单产提高到9000吨。1984年1月,碱场煤矿全矿普及采煤机组采煤,实现采煤机械化。
二、采煤工艺
落煤碱场、立新、鸡东煤矿建矿初期,以镐掏槽方法落煤。1959年,多用钢钎打眼、装火药,以雷管引爆落煤。1962—1964年,普及煤电钻,效率提高10倍。至1985年,除普采工作面用采煤机采煤外,其余仍用火药爆破落煤。
装煤碱场煤矿建矿初期,用铁锹攉煤,利用底板倾斜滑至平巷装土篮。1958年,部分铺设笨溜子,通过溜子自滑装车。1964年,鸡东煤矿在倾斜度小的三井304采煤工作面最先使用刮板运输机,1965年改用自己设计制作的L型单边溜子,放炮后大部分煤炭崩进溜子,落地煤也易于攉进溜子,装车效率提高1倍,一直沿用至今。
运输碱场、鸡东煤矿建矿初期,井下平巷运输均用土篮挑煤,断面小的巷道则用爬犁运输。1958年下半年,鸡东煤矿在银峰、张鲜2个采区平巷铺设920米轨道。1959年自制铸铁轨道千余米,自制半吨木矿车,以人力推车和轨道运输代替人力挑运。1962年,鸡东煤矿以轻型铁轨取代木轨及铸铁轨。1964年,平巷全部实现调度机车运输。1966—1968年,先后分批将木矿车换为铁矿车。1978年,碱场煤矿普遍使用刮板运输机、皮带运输机和调度绞车运输。1982年,鸡东煤矿二井、三井先后使用SOT—800型皮带运输机和SGW—40型刮板运输机。
支护1957年,碱场、立新、鸡东煤矿用煤柱支护。1958年,用木料单柱、密集或堆集支护。1963年3月,鸡东煤矿在一井8号层,试用以石墙代替煤柱维护平巷,用带状充填局部陷落的顶板管理代替密集丛柱管理取得成功。后因井下石料不足、安全达不到标准,1967年停用,复用密集丛柱管理顶板。同年,鸡东煤矿二井使用摩擦金属支柱,1977年全矿普及。1978年9月,碱场煤矿一井104采煤队在回采工作面使用金属支柱支护。1984年全矿各回采工作面全部使用金属支柱支护。
放顶碱场、立新、鸡东煤矿在处理采空区时,历年都是采取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个别的如鸡东煤矿一井7号层以冲天眼装药引爆放顶,浮石由人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