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管理
第二节 技术管理
1952年,碱场煤矿建矿初期,技术管理无专人负责,日常技术指导由矿长、井长负责。1956年8月,矿委派1名中专毕业生担任采煤技术员开始设计图纸,井下工程按图纸作业。
1958年,鸡东、立新煤矿相继设立生产技术股,协助采区制订采掘技术操作规程,机械检修、维护、运行规程,爆破作业规程。1960年,制定提升、通风、压风、排水、供电等主要设备操作规程。1961年后,各矿专业技术人员有所增加,采掘、机械、电气、地质测量等部门和各井都配上技术员。碱场煤矿任命1名副总工程师负责全矿的技术工作,逐渐形成以采掘为主体的工程技术系统,推动煤炭生产由手工作业向半机械化作业过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矿从防范事故的角度出发,做些查漏补缺的零星管理工作。1970年,各矿为加强防爆安全技术措施,对主要设备进行不定期的技术鉴定和检测。
1980年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技术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1982年8月,立新煤矿成立总工程师室,由18人组成,全矿技术工作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总工程师室成立后,首先划定职能科室和基层单位的技术职权范围,实行岗位责任制;然后对全矿的开拓、采区巷道布局进行合理改造;采煤工作面使用金属支柱管理顶板代替木支柱,增强支护强度,加大安全系数;巷道支护,采用锚喷支护新工艺,为国家节 约大量材料,也延长了巷道服务年限。1984年,又试验成功上行采煤法,得到煤炭部、煤炭科学研究院等部门的肯定。同年,鸡东煤矿《全面管理制度》(试行)下发贯彻实施。对技术责任、技术设计审批程序、规程措施审批程序、专项设计审批程序和生产设备大型材料选型及技术革新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对机电技术提出10项要求,使技术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