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十编 电力工业
概述
鸡西地区电力工业是伴随煤炭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24年,中俄官商合办穆棱煤矿公司成立,下设穆棱煤矿路矿事务所。1年后,公司董事会决定利用原有锅炉的蒸汽驱动发电机,为井下采煤和井上机械修理提供照明和动力。1927年6月25日,这座小型发电厂正式发电,是鸡西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发电厂。此后几年,黄泥河子、平阳镇等地,一些商业资本家相继安装一批小型发电机组,但容量不大,只有20—30千瓦,发出的电主要用于各厂的机械修理、附近商号和居民照明。
1938年,满洲炭业株式会社为加紧掠夺鸡西地区的煤炭资源,在滴道街建成2座装机容量分别为1000千瓦和6880千瓦的满电滴道发电所和满炭滴道发电所,为井下采煤提供动力。1939年,满洲电业株式会社在鸡西街破土动工兴建鸡宁发电所。1941年12月建成发电(今鸡西发电厂前身),与滴道发电所并网。1943年,鸡宁发电所的装机容量达到3万千瓦。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溃退前夕,将鸡西地区的发电、供电设备全部破坏。1946年2月,苏联红军又运走鸡宁发电所未安装的4号锅炉(80蒸吨/小时)全套设备,致使鸡西地区的电力工业陷于瘫痪状态。同年6月,鸡宁县政府工业局接管鸡西地区电力工业。7月,东安地区电业总局局长方刚动员、组织鸡宁发电所职工抢修发电设备。11月18日,修复1号汽轮发电机组,恢复发电。到1949年,鸡西发电厂的发电能力已超过沦陷时期,年发电量6137万千瓦小时,比沦陷时期最高年度发电量增长73.9%。原有的送电线路也全部修复,全年供电量增加到5289万千瓦小时,基本保证了工矿、机关、驻军及部分城镇居民用电。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鸡西供电区出现供电紧张局面。1957年,鸡西市工业、农业、煤炭生产比1952年分别增长80.7%、32%和88.5%。国家为加速开发鸡西煤炭资源,缓和鸡西供电区供电紧张的局面,从当年开始,投资8014.3万元,对鸡西发电厂进行四期扩建。到1971年工程竣工时,装机容量由1957年的3万千瓦增加到19.2万千瓦,增长5.4倍,年发电量由14174万千瓦小时增加到95260万千瓦小时,增长5.72倍。改变了电力生产落后于工农业生产的状况。
1975年,国家煤炭部、一机部和水利电力部商定,在鸡西市利用洗煤矸石建矸石试验发电厂。同年10月,委托黑龙江省电力设计院设计。设计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1976年4月动工,1981年6月竣工。1984年10月,经国家有关部委、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等36个单位52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技术鉴定,结论为:全国最大容量燃用低热值洗煤矸石130蒸吨/小时沸腾炉技术攻关,取得可喜的科研成果。不仅保证了试验电厂2.5万千瓦发电机组连续稳定运行发电,也为全国燃用低热值燃料煤矸石发电提供了宝贵经验。
1985年,鸡西供电区包括1市、5县、3个国营农场和3个林业局,供电面积86018平方公里。当年的发电量比1949年增长17.67倍,供电量增长24.44倍,而工农业生产只增长14.26倍。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不仅满足了鸡西供电区域内工农业生产用电的需要,而且每年有一部分电力通过省东部电力网输送给其它市、县,为支持兄弟市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