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粉尘治理
第四章 “三废”治理
第一节 粉尘治理
沦陷时期,柳毛石墨矿无除尘设备和防护措施,劳动条件差,危害工人身体健康。
1948年恢复生产时,粉尘浓度高,在有粉尘岗位上作业的工人,全身墨黑。1957年第二次恢复生产时,增设除尘设备,劳动条件有所改善,但主要工序的粉尘浓度仍超过国家标准52—310倍。1965年,第三次恢复生产时,分别在低碳、中碳浮选车间增设除尘设备,采取湿式作业,密闭作业、机械化作业、建立清扫制度,绿化矿区。粉尘浓度由1000毫克/立方米左右,下降到40毫克/立方米以下。1972年后,哈尔滨医科大学、市人民医院、市卫生防疫站和柳毛石墨矿医院组成劳动卫生调查组,用滤膜叶重法对7个有粉尘岗位的粉尘浓度进行46次测定。测定结果,粉尘浓度仍超过国家标准,粉尘中游离的二氧化硅含量较高,危害工人身体健康。1975年,柳毛石墨矿成立三结合领导小组,改革工艺,采取密闭、通风滤尘等综合措施。1980年测试,中碳粉碎矿石岗位粉尘浓度20毫克/立方米,比1978年降低61.9%;中碳筛分岗位320毫克/立方米,比1973年降低67%;低碳包装岗位30毫克/立方米,比1973年降低98.6%。1982年,更新低碳车间大磨机,粉尘浓度再次大幅度降低,未生产时1.8毫克/立方米,开机半小时后5毫克/立方米,接近国家标准。同年投资147.5万元,对第一、第二浮选厂技术改造后测试,一浮选厂烘干和筛分包装车间,二浮选厂筛分车间粉尘浓度降低47.1—98.9%。但平均值仍高于国家标准。
1971年,市磷矿借鉴柳毛石墨矿治理粉尘的经验,建矿时就重视粉尘的治理。据1981年6月市政府组织公共卫生医师监测,该矿共有84个粉尘点。其中,43个粉尘浓度10毫克/立方米,没有超过国家标准。1982年8月27日,再次监测,包装车间的粉尘浓度略有下降,烘干段三楼工作间高云筛粉尘浓度上升,略高于国家标准。1983年7月16日监测,仍超过国家标准。为进一步治理在烘干段安装脉冲除尘设备,改用风机负压送风回收飞扬的粉灰,减少尘毒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