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职工队伍
第二节 职工队伍
1957年5月6日,鸡西市工业局建市萤石矿,年底职工54人。其中,工人39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和其他人员14人。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市冶金轻化局和市粮食局建全民所有制铁矿各1座和钢铁厂4家,年底职工3885人。其中,工人3579人,技术人员4人,管理和其他人员302人。1959年,由于1座铁矿减人,2家钢铁厂停产,虽又新建城海铁矿,职工仍减少到1787人。其中,工人1507人,技术人员增加到8人,管理和其他人员272人。1960年,鸡西市建第一、第二钢铁厂和省轻工业厅建工恒联合钢铁厂后,年底职工增加到3364人。其中,工人2745人,技术人员增加到29人,管理和其他人员590人。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后,各铁矿、钢铁厂相继关闭下马,成立有68人的鸡西市钢铁留守办公室,处理善后问题。1962年底,市萤石矿职工人数142人。1965年,市工业局建滴道铸管厂,年底职工人数588人。同时,撤销市钢铁留守办公室。
1969年,鸡西市建钢铁厂,年底冶金工业职工1123人。其中,市钢铁厂617人、市铸管厂329人,萤石矿177人。
1972年,撤销市钢铁厂,成立市冶金工业局后,新建焦化厂,恢复和新建城海铁矿等5座铁矿,又将市工业局所属的铸管厂划归市冶金工业局,年底职工人数达2104人。
1973年后,市冶金工业局加强对职工的政治、文化、技术教育。年年都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市冶金工业局,使全局的技术队伍不断增添新的血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局职工掀起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和业务的热潮,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技术业务素质显著提高,有不少优秀分子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1985年底,市冶金工业公司职工人数2728人(全民职工2621人、集体职工107人),比1969年增长1.43倍。职工文化程度,大专毕业生占职工总数的2.6%;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占4.5%;高中毕业生占19.4%;初中毕业生占62.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0.4%;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职工占0.6%。职工队伍中,21—35周岁的占46.8%;36—50周岁的占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