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队伍

第一章 轻工业

第一节 机构队伍


  鸡西市轻工业起源于农民的家庭手工业。1945年,鸡宁县有家庭手工业105户,从业人员316人。其中,从事加工和缝补的服装业21户,生产车马挽具、皮鞋的皮革业18户,生产日用炊事用具业5户,修理钟表与刻字业26户,薄铁制品业7户,还有粮米加工、制酒、酱菜、编织、肥皂和豆制品加工业等28户。较大的轻工业厂家有志诚油坊,每日生产豆油150公斤;义源成粮栈,每日加工粮米1420公斤;同兴泉酒厂,每日生产白酒90公斤。
  1947—1949年,鸡宁县先后建皮鞋厂、被服厂、制米厂、榨油厂、食品厂等地方国营轻工业工厂7家,职工283人。还有手工轻工业182户,从业人员559人。1949年,工业总产值25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3%。1952年,鸡西县企业公司接管《鸡西工人》报社印刷厂和县白酒厂。1953年,鸡西县糕点糖果厂、酱菜厂、木器厂相继建厂,职工398人;从事个体手工轻工业人员增至1388人,组成手工业合作社13个。1956—1957年,鸡西、滴道食品厂,滴道、梨树、恒山肉食厂建成投产,1957年底,全市地方国营轻工业企业增至14户,职工756人,比1949年增长1.7倍;手工业合作社职工1126人,比1949年增长1倍。全市轻工业总产值1248万元,比1949年增长3.8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
  1958年,鸡西市成立冶金轻化工业局接管鸡西市白酒厂、印刷厂,并筹建鸡西市造纸厂、啤酒厂。市商业局在恒山、麻山区建糕点厂,在滴道区建豆腐坊,在麻山区建肉食厂。全市轻工业工厂增至44户,职工2182人;手工轻工业合作社23个,职工813人。1965年底,全市轻工业企业增至99户,职工2529人。其中,地方国营企业19户,职工1745人;集体所有制企业80户,职工784人。工业总产值2564万元,比1957年增长1.05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轻工业企业户数逐年减少。1969年减至63户,1970年后,轻工业又有较大发展。1978年,全市轻工业企业发展到148户,职工5154人。其中,市轻化工业局辖8户,市商业局、粮食局、二轻局等辖140户。全年轻工业总产值10075万元,比1965年增长2.93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9%。
  1980年10月,市轻工业局从市轻化工业局划出单独建局,局机关设办公室和劳动工资、财务、生产、技术、供销、教育等科室及集体企业公司,工作人员36人。
  1985年底,全市轻工业企业180户(集体所有制企业130户),占全市工业企业的45.3%。其中,市轻工局直属的有食品、饮料、造纸、灯泡、玻璃制品、印刷和纸制品工厂9户(含集体所有制工厂3户)。同年,轻工业总产值21263万元,比1978年增长1.1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2%。职工总数19516人。其中,市轻工业局直属企业职工1778人。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95人,占职工总数的1%;高中(含中专273人)文化程度的5582人,占28.6%;初中(含技工校546人)文化程度的10060人,占51.6%;小学文化程度的3093人,占15.8%;文盲和半文盲586人,占3%。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