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食品
第二节 食品
一、大米、高粱米、小米
鸡西市各粮米加工厂加工的大米,颗粒丰满,色泽青白,煮熟后,香味浓郁。每公斤含硫、磷低于或等于7毫克,含磷化物低于或等于0.04毫克,含氯化物低于或等于4毫克,含砷低于或等于0.5毫克。高粱米无杂质、筛下物,1—3等高粱米加工粒度在55—75%之间,含矿物质0.02%,含水4.5%。小米色泽金黄,无霉变,1—3等小米含碎米在5%以下,杂质在0.02%以下,水份在14%以下。
1930年后,鸡西地区开始出现电力碾米业。1945年,鸡宁县有私营粮米加工厂4家,备有30千瓦以下电动机11台,每日平均加工高粱米2770公斤、大米270公斤、小米180公斤、杂粮6500公斤。
1946年,鸡宁县政府先后在城关区、滴道区、城子河村等地建全民所有制半机械化粮米加工厂4家,矿务局各煤矿也相继建起粮米加工厂8家,还有私营米厂8家。1951年,鸡西县财粮科接管矿务局粮米加工厂8家,实行统一管理、专业经营。1956年,私营粮米加工厂实行公私合营后,也归县财粮科管理。
1957年,鸡西市将城关、滴道、城子河、麻山粮米加工厂均改称制米厂,当年加工杂粮米2.4万吨、稻谷6000吨、杂粮粉1000吨。1958年,建恒山、梨树制米厂,每日平均加工杂粮50—60吨。1974年,市投资200.8万元,在鸡冠区西郊乡乌拉草沟北沟口建鸡西市制米厂,建成后将原鸡西制米厂迁至新厂,生产工艺实现机械化。1978年,全市制米厂9家,年加工大米9750吨、玉米68725吨。
1984年,鸡西市粮食局对恒山、梨树、城子河等制米厂的稻谷车间、玉米联产车间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实现全部机械化生产。
二、面粉
1934年,鸡西街建私营大成面粉厂,备磨粉机1台,进行半机械化生产,平均每日生产面粉1250公斤。
1957年,鸡西市制米厂开始加工标准面粉,当年生产27吨。1958年生产117吨,小麦出粉率为74.5%。1960年,标准粉产量比1958年增长2.1倍,增加到485吨。1963年,面粉产量增至8043吨,小麦出粉率提高到93.7—96.3%。“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面粉产量有所下降,加上人口增长快的因素,城镇每人每年平均食用自产标准粉只有10公斤左右,大部分靠外部调入。为逐步解决城市居民的面粉供应问题,1975年,省、市投资214.2万元,建鸡西市第一个大型机械化制粉厂,当年产标准粉129吨。1976年标准粉产量达15703吨,还生产少量“七○”粉和精粉。以后,产量逐年增加。1980年产量达29139吨,比1976年增长85.6%。1984年,根据省提出的“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要求,省、市投资588.7万元,建全民所有制鸡西市第二制粉厂,安装FMS—800型磨粉机20台,高方平筛377.2平方米,SM型平面回转筛2台,QSX—100型去石机4台,形成年产面粉8万吨的生产能力。
1985年,两家面粉厂共生产面粉5万吨,按全市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平均61.9公斤,实现民用及工业、饮食业用面粉自给。年底,职工439人,固定资产原值753.3万元,累计实现利税402.4万元,占累计投资802.9万元的50.1%。
三、玉米面
沦陷时期,鸡西地区只有义源成等3户私营粮栈、油坊兼生产玉米面,平均每日生产玉米面1250公斤。
1946年鸡宁县生产玉米面的厂家16家。1949年生产玉米面2126吨。1950年后,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玉米面产量也逐年增长。1964年,每人每年平均供应玉米面73.6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玉米面加工量增加幅度不大,1978年,生产7211吨。1979年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面产量呈下降趋势。1980年,生产5587吨,比1978年减少22.5%。1985年,全市共销售玉米面2.3万吨,每人平均消费28.5公斤。
四、挂面
鸡西市挂面是用标准粉或“七○”粉加工而成。酸值较小,烹调性好,无异味,表面光滑、平整,不酥不断,粗细、宽窄均匀,煮熟后柔软爽口。水份在12.5—14.5%之间,自然断条率在10%左右,脂肪酸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1979年10月,省、市投资102.6万元,建地方国营鸡西市挂面厂,1980年12月建成投产。生产标准粉、“七○”粉品种,宽条、细条4个规格的挂面,产品质量和卫生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1981年,建集体所有制龙凤挂面厂。
1985年,市挂面厂和龙凤挂面厂共有职工264人,固定资产原值92.7万元,工业总产值198.2万元,累计实现利税20.9万元。另有梨树、恒山制米厂设挂面车间。按城镇人口计算,1985年每人平均食用挂面5.9公斤。
五、豆油
鸡西市豆油是以地产大豆为原料,采用先进的精炼工艺榨制而成。鸡西市豆油具有正常植物油的色泽,黄色透明,无焦臭、酸败及其它异味,25分钟内升温到280℃油色不变,无沉淀物、无磷脂分出,过氧化值低于或等于0.15%,每公斤豆油含碳基价50毫克、含砷0.1毫克、含汞0.05毫克、含黄曲霉素10微克,达到一级精制油标准,是煎、炒、烹、炸不可缺少的油料。
1929年前,鸡西地区榨制豆油全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1930年,梨树镇建私营油坊,安装德国造26千瓦蒸气机、16盘油榨机各1台,进行半机械化榨油生产。1932年后,先后在今鸡冠、滴道、恒山、梨树等地建4户油坊,有榨油机18台,日产豆油3950公斤。
1946年,鸡宁县在制米厂建生产豆油车间2个。1952年,鸡西县建全民所有制半机械化热榨制油厂,当年生产豆油427吨,占全县销售量(829吨)的51.51%。1957年,滴道油米厂也兼产热榨豆油,出油率12.19%。1959年,市制油厂增加部分设备后,以热榨为主并试验冷榨豆油(因出油率低1962年停产),当年生产豆油691吨,占豆油销售量(1704吨)的40.5%。1962年,鸡西市手工业管理局和农村人民公社先后建小油厂3家,当年全市豆油产量增加到1034吨,但由于人口增长快,也只占全年豆油销售量的34.4%。“文化大革命”中,3家小油厂先后停产,只剩下市制油厂独家生产。1976年7月,为解决居民食用油“就地生产,就地供应”问题,省、市投资260.3万元,在鸡冠区西郊乡乌拉草沟北沟口建全部机械化生产的制油厂,1982年5月建成投产。原市制油厂迁至新厂址后,改称鸡西市浸出油厂。1985年,市浸出油厂生产豆油6500吨,出油率达16.5%,吨油成本217.26元,还生产优质豆粕1.5万吨,创外汇200多万元。累计实现利税总额381.4万元,是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0.3万元)的146.5%。
六、糕点
鸡西市糕点主要有饼干、面包、月饼及其它各式各样糕点,以标准粉或精粉、优质绵白糖、鲜鸡蛋、蜂蜜、芝麻等原料精制而成。市食品厂生产的机制饼干,色泽纯正,厚薄均匀,酥松可口,溶解快,易消化,深受消费者欢迎。鸡西市糕点的理化指标为酸价(以脂肪计)低于或等于5%,过氧化值低于或等于0.25%,每公斤糕点的砷、铅含量均低于或等于0.5毫克,黄曲霉素B1低于1微克。无致病菌,细菌少于或等于30个/克。
民国初期,鸡西地区有个体业户制作糕点。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也曾建厂制作日本式糕点。
1949年,梨树镇建地方国营食品厂。1953年,建鸡西糕点糖果厂。1957—1962年,先后建地方国营麻山和柳毛糕点厂。1964年底,全市有食品糕点生产厂6家,工业总产值196.7万元(1957年不变价格),职工33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产3家。
1981—1982年,建集体所有制食品厂2家。1985年,全市有食品糕点厂5家,职工501人,固定资产原值113.6万元。其中,3家地方国营食品厂自建厂以来,累计实现利税总额951.3万元,为同期累计投资额104.8万元的9.08倍,上缴国家利税93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