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皮革
第二节 皮革
一、皮革
皮革因生产工艺与配方不同,分白皮、轻革、重革等。白皮用于加工车马挽具、乌拉等;轻革主要用于加工服装、皮鞋、皮制品作面料;重革主要用于加工皮鞋底。
白皮及车马挽具、乌拉,历来由个体皮铺自制白皮并加工制品。1952年秋,公夷车、日新水、李守鹏、万春盛等4家个体皮铺组建鸡西县城区皮麻业生产合作社,年生产白皮产品3100件。1956年又吸收恒山、滴道等镇个体皮铺加入鸡西县皮麻业生产合作社。各区(镇)新入社的皮铺作为门市部,由该社统一领导,生产车马挽具、乌拉2.7万件,1957年达到3.4万件,产品销于全县农村。
1958—1963年,白皮产品受“大跃进”影响,未能正常生产。1964年恢复合作社后,仍以生产白皮产品为主,年产量1.5—2万件。同时试制以牛、马皮为主要原料的鞋面革,1967年投产。由于技术与设备差,产品质量达不到制鞋要求,只能用于生产劳动保护手套和皮杂件。
1973年,制革生产排放的废水污染环境,工厂从兴国路西段迁至城子河区新华大队附近,面革试制停止。
1974年4月,皮麻业生产合作社改名鸡西市皮革厂,生产以牛、马、猪皮为主的轻革与重革,为全市皮革制品行业提供原料,车马挽具等老产品分给各区(镇)门市部生产。平均每年产量2.5万件。
1974年后,市皮革厂调整技术力量,继续搞轻、重革试制。1975年底,生产出基本合格的轻革6000平方米、重革0.5吨。正当大批量生产之际,牛、马皮紧缺,改用猪皮作原料。而猪皮的脱毛、剥离技术不过关,产品成本高,工厂半停产5年。
1980年,市皮革厂用3年时间,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多次派人去大连皮革厂学习,采用酶脱毛新工艺。增设片皮机、去肉机、削匀机、熨皮机、转鼓等20多台专用设备,并请大连皮革厂老技师到厂指导,皮革产量与质量全面提高。1982年,皮革厂生产轻革4.6万平方米、重革5.26吨。1983年生产轻革5.2万平方米、重革1.9吨,总产值108万元,盈利7.4万元。同年,试制成功山羊服装革,产量10万张、3.4万平方米。产品获省二轻工业厅科技成果奖。同年,试产成功山羊柔鞣革300张、100平方米,为省内皮革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这种革质地细腻柔软,专用于高倍显微镜、望远镜及精密仪器的擦拭。由于生产成本高,销量小,不久停产。
1984年,山羊服装革商标注册为“宏观”牌,被省评为优质产品。年产15.6万张、5.2万平方米。
1985年,市皮革厂职工200人,生产轻革10.2万平方米,总产值173万元,销往全市各革制品厂和沈阳市。5年上缴利税41.1万元。
二、皮鞋
1947年1月,城关区8家个体皮鞋匠组成“新兴皮鞋厂”,实行前店后厂。1949年,生产皮鞋810双;1950年,生产1120双;1951年,生产2450双。1952年11月,工厂并入军属被服厂改为皮鞋车间,生产皮鞋,年产3876双。1953年,产量9066双。此后,每年产量均在1万双左右。
1958年1月,在原皮鞋车间的基础上成立鸡西市地方国营皮鞋厂,年产皮鞋2.4万双,产品销往全市各区百货商店。
1961年,皮鞋厂划归省皮革公司直属后,由于皮革紧张,产量下降。1962年产量440双,1963年产量670双,1965年产量1000双。
1966年1月,省皮革公司将该厂下放给鸡西市。皮鞋厂购置一套硫化鞋生产设备,生产猪面革鞋。1970年投入批量生产,产量为1.7万双。产品投放市场后,颇受欢迎。1971年,产量2.1万双。由于产品式样不美,鞋底易裂、开底,1972年减产到8000双,销售仍困难。1973年停止反皮猪革硫化鞋的生产。
1977年,工厂经过整顿,恢复正常生产,年产缝制皮鞋2万双。1978年,调整生产工序,实现流水作业,年产2.7万双。1979年,工厂进行技术改造,购置片皮机、上底机、平缝机、冷粘机、红外线烘干机等专用设备54台。下料上底等手工工序实现机械化。将手工缝制皮鞋的单一产品结构,改变为缝制与冷粘结合、皮革与合成革并用的多品种多式样的产品结构。1980年产量达到5.2万双,总产值110万元,利润9.4万元。以棕、红、黑色为主的冷粘鞋上市后,因品种新、花色多、式样美而受欢迎。
1981年,该厂在质量与花样上下功夫,共设计出适合男女四季穿着的牛、马、猪皮及合成革的新式样、新花样83种鞋投入生产,年产量12.3万双。1982年生产的“双凤”牌冷粘合成革坤鞋,1983年生产的“双凤”牌男二棉牛皮鞋,1984年生产的“双凤”牌女棉牛皮鞋,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品销往全市各百货商店及牡丹江市以东各县百货批发站。
1985年,鸡西市皮鞋厂职工340人,年生产合成革鞋5万双,男女青年式皮鞋1万双,男女二棉皮鞋7.5万双。总产值213.8万元,上缴利税39.4万元。
三、皮件
1979年,市皮鞋厂利用边角料及多余工具办皮件厂,用手工作业生产皮件。1981年,该厂与毛皮制帽厂共同完成向非洲出口的劳动保护皮手套17.26万付的生产任务,获利5.49万元。1982年,该厂增加新产品民用毛皮手套,年产2.8万付,生产工具兜900只、学生兜2400只,年总产值30万元,利润5.4万元。
1983年,皮件厂从皮鞋厂划出,迁到西山路,定名鸡西市皮件厂。新添置一批平缝机、电剪等工具30多台(件),生产实现流水线作业。生产的“三友”牌男女运动毛口手套,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皮件厂还用市皮革厂生产的山羊服装革作原料,生产山羊皮夹克259件。
1985年,皮件厂131人,年产皮手套5.2万付、皮夹克500件、工具兜5000只、学生兜4000只,年工业总产值64万元,上缴利税4.4万元。“三友”牌毛口手套畅销全省,远销辽宁、吉林等省。
四、毛皮制品
1955年8月,全县5家熟毛皮和加工毛皮件的皮匠铺组建成鸡西县毛皮制帽生产合作社,毛皮制品是其中一个车间,分熟毛皮产品和缝制毛皮产品两大部分。熟毛皮是放在大缸、水泥池中用化学药品浸泡,手工操作。缝制毛皮件全是手工,缝制布质部分使用缝纫机。主要产品有狗皮帽、羊皮衣裤和皮手套,年总产量2万件。产品销往全县各百货商店。
1961年,毛皮制帽社增加熟兔皮和以免皮为原料的毛皮制品的生产。1962年购置缝纫机23台,减少手工缝制,产量有所提高。1962—1970年,平均每年产量2.7万件。
1971年,添置缝纫机20台,剪毛机、打皮机、洗皮机各1台,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新添设备闲放,生产半停顿。1971年,产量3000件,1973年,产量1.7万件。
1974—1978年,每年产量达3万件。1978年底,改为市毛皮制帽厂。1979—1983年,该厂自力更生制成剪绒机、烫毛机、水剪机等专用设备,成功地生产了当时流行的新型毛皮一羊剪绒,为鸡西市填补一项空白。用羊剪绒制作的衣帽很受欢迎。从此,该厂平均每年生产挂面剪绒大衣1万件,挂面皮大衣3000件,剪绒坦克帽及疙瘩绒皮帽5000顶,皮面手套2万付。1983年,与皮件厂共同承担生产出口的劳动保护皮手套任务,为省外贸部门生产远销苏联的山羊皮褥子3057条。1985年,毛皮制帽厂职工168人,生产挂面皮大衣3000件,挂面剪绒大衣300件,疙瘩绒、剪绒坦克帽3800顶,平顶皮帽2000顶,布面剪绒、毛皮帽(2种)4000顶,免、羊毛皮手套(4种)2.9万付。产品销往全市各商店及林区、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