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木器家具

第三节 木器家具


  1935—1939年,鸡西地区建煤矿、发电所,人口增多,木器家具生产发展很快,出现了专门生产对箱、八仙桌、凳椅、碗柜、面板等家用木制品的家庭作坊。1945年,鸡宁县境内有七八家专业木匠铺,从事木制家具的来料加工与商品生产。
  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后,鸡西县有生产木器家具的铁木业生产合作社6家。木业生产职工250人。主要产品除家用木器外,增加办公桌、椅、柜及学生桌、椅等20种。1957年,市企业公司兴办国营木器厂。当年,全市木器家具总产量6200件。1958年1月,鸡西市铁木社的木工车间并入国营木器厂,全靠手工操作和自然干燥。当年购进刨床、钻床等简易机械,产量提高,年产量9600件。1959年产量上升到1万件。1960—1965年,国营木器厂大搞技术革新,土洋结合自制安装电刨、电锯、开榫、打眼等专用机械11台。1965年,年产量增加到1.8万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厂经常停工停产,1968年产量800件,1969年产量1000件,1978年产量2000件。
  1980年,国营木器厂经过整顿,先后购进各种木工机械38台(件)。除安装、油漆工序外,其它工序都实现机械化生产。1981年,改革产品结构,把传统的框式家具改为板式家具。这种新型家具,美观大方,表面平滑无铆榫、无钉眼,且能综合利用木材,使用刨花板、空心板、木工板等新材料代替木料板材,降低了成本。同年,从大连引进烤漆新工艺,代替古老的手工刷油工艺,使各类板式家具表面平滑无缝,色调一致有光泽,不怕烫。新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其中烤漆办公桌、民用桌凳、衣柜等产品2万件,销售一空。1982年又把煤火干燥室改为红外线干燥室,缩短干燥周期,有利防火,产量增加到2.9万件,1983年达到3.8万件。
  1984年,投资159万元,从日本引进一套板式家具自动生产线(机械设备23台),与国产自动淋漆流水作业线(机械设备33台)配套。1985年安装调试完毕,形成年生产组合柜、宾馆家具、衣柜、书桌、书柜、写字台、茶几等10多种主要新式产品3万件的能力。年末全厂职工115人,年产2.7万件,工业总产值95.9万元,上缴利税12万元。
  全市还有1956年合作化时由3家大车店铺组建起来的梨树木器制品厂,鸡冠区民政科1965年办起来的生产自救性的家具厂和1970年由鸡冠区街道妇女办起来的炊具厂。这3家集体木工厂技术水平低,生产普通框式家具,年产量不超过万件,年总产值总共只有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