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服装鞋帽
第六节 服装鞋帽
一、服装
1935—1940年,鸡西地区平阳、梨树镇出现西装成衣铺。
1945年,鸡宁县个体服装店21户,从业人员64人。1955年,鸡西县国营服装厂有职工104人,个体服装店185户,从业人员342人。
1956年,在各区(镇)组建被服生产合作社7家(鸡冠区2家),并在各矿区与居民集中点设服装加工门市部30多个,职工450人。后经多次调整演变,到1980年,市直属服装企业只有国营服装厂(1952年11月由县企业公司被服厂与军属被服厂合并组建)、衬衣厂(1975年由原城子河被服社改建)、童装厂(由市妇婴服装厂即以前的鸡冠一、二被服社演变而来)3家,其余各被服生产合作社,均下放给各区街道或改行转业。
3家服装企业,除日常零活外,还分工进行批量生产成衣。国营服装厂加工军服、劳保服、棉服、大服装;童装厂加工妇女儿童服装;衬衣厂专门生产各式男女衬衣。生产方式都是由手工操作到电动流水作业。
1980年后,服装行业转入以生产商品服装为主。各厂均自选精料、自行设计、加工各种中、高档商品时装,自立门市部、自行销售。1981年生产服装总量57.9万件。其中,童装10.7万件,衬衣8万件。1983年生产服装49.6万件。其中,童装7万件,衬衣21万件。国营服装厂生产的“鸿雁”牌中山装、人民装,衬衣厂生产的“劲松”牌、“同心”牌男女衬衣,1984年经全省行业评比为一类产品,在市内同行业享有盛誉。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3厂都分别购置打结机、4针机、钉扣机、围领机、锁扣眼机、熨烫机等专用设备,服装生产的主要工序实现机械化作业。
1981—1985年,3厂共同为广州、大连口岸加工出口服装19.6万件,远销苏联、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1985年,3厂共有职工491人,有平缝机225台,专用设备33台,年产量40.3万件,工业总产值430.9万元,利润8.4万元。全市共有服装厂11家,职工1047人,固定资产原值166万元,工业总产值705.1万元,累计实现利税81.74万元。
二、布鞋
1966年5月,鸡冠区10名街道妇女办起小布鞋厂,生产塑料底布鞋,自产自销。1969年经省行业评比会鉴定为合格产品,鸡西百货批发站纳入计划。
1970—1974年,该厂职工集资购进格布机和制鞋要5台,年产由2万双上升到4万双。1975—1977年,购进缝底机4台,年产量上升到6万双。1978年春,鸡冠区投资20万元,在西山路新建厂房2400平方米。
1978年10月,布鞋厂归市二轻工业局管理。1979年,该厂购置合布机、缝底机代替手工作业,生产布鞋15万双。1980—1981年又安装上底机、注塑机,用机械代替手工上底,用自产塑料底代替外进塑料底。年产量20.1万双,并为省外贸部门生产7000双绣花鞋,销往英、法等国。1982年,该厂生产的“浪花”牌童棉鞋,被省评为优质产品。
1983年,该厂有专用设备57台,生产单、棉两大类,布、塑、胶、毡底4种,花、素两种鞋面的男女老少童布鞋40种、20万双。1984年产量22万双。1985年生产的“浪花”牌毛口童棉鞋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品销往市内及附近各县。
1985年,布鞋厂职工169人,自有资金16万元,年产布鞋18万双,工业总产值88.7万元,利润1.9万元。
三、单帽
1956年前,鸡西县只有德源帽庄生产单帽。1956年,并入鸡西县毛皮制帽生产合作社,成为该社的一个制帽车间。1957年,用平缝机单机作业,每年生产单帽2100顶。1962年,制帽车间改单机作业为单机流水作业,年产量稳定在1.8万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企业陷于瘫痪。
1978年,制帽车间改单机人力生产为电力轴杠联动生产,增设产品设计室、裁断室、包装整熨室等工序,形成流水线作业,设专职副厂长抓新产品设计与制作,平均年产量增加到20.1万顶。1982年更新一批干缝机,年产各种单帽24.8万顶。品种有京式帽、军工帽、前进帽、八角帽、太阳帽、大盖帽、童帽、凉帽等30种。产品花色齐全,式样美观大方。该车间生产的“奋斗”牌太阳帽、京式帽、军工帽,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制帽车间70人,生产各种单帽23.4万顶,产品销往黑龙江、河北、河南、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40多个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