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纺织工业第一节 机构队伍 新中国成立前后,鸡宁县纺织工业只有几家织棉线袜子和手套的个体手工业作坊。1956年,在“一化三改”中,这几家个体手工业作坊联合组建鸡西县针织社,从业人员6人,归县手工业管理科管理。
1957年,鸡西市针织社划归市工业局管理。1958年,针织社扩建,改名为鸡西市针织厂,除生产棉线手套外,还试生产尼龙弹力袜。1959年,市人委决定筹建鸡西市丝绸厂,试生产柞蚕丝和柞蚕耐酸绸。1966年末,市工业局所属纺织工业企业2户,职工180人。1971年6月,恒山区综合厂浆洗坊分离出来,建恒山区针织厂。1972年,滴道区化工厂转产棉织产品,建立鸡西市棉织厂,归市工业局管理。1973年末,全市纺织工业企业4户,职工673人。
1976年,市工业局划分成机械工业局、电子仪表工业局和轻化工业局,原市工业局管理的纺织工业企业划归市轻化工业局管理。1977年,恒山区针织厂划归市轻化工业局管理,改名鸡西市针织二厂。原鸡西市针织厂改名鸡西市针织一厂。1979年,为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发展纺织工业,市投资550万元,新建鸡西市纺织厂。年末,市轻化工业局直管纺织企业4户和市纺织厂筹建处。
1980年10月,市轻化工业局一分为三,设立鸡西市轻工业管理局、化学工业公司和纺织工业公司。市直纺织工业企业归口市纺织工业公司管理,全公司有职工1350人。1984年初,市丝绸厂和市针织一厂所属的家属厂分离出来,始建丝织一厂,后更名为市针织三厂,直属市纺织工业公司管理。同年7月,鸡西市纺织厂建成投产。10月,市棉织厂因历史包袱沉重,连年亏损,市政府决定关停,在原厂基础上建市织布厂。到1985年末,全市共有纺织工业企业12户,职工3261人,固定资产原值1298.6万元,工业总产值1520.4万元。其中,市纺织工业公司所属企业6户,共有固定资产原值1128.4万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2.6%;工业总产值1301.2万元,占全市地方工业总产值的2.9%;实现利润35.8万元,占全市地方工业利润总额的2.5%。职工2558人,占全市地方工业职工总数的1.4%。其中,管理干部226人,占职工总数的8.8%;工程技术人员78人,占职工总数的3%。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6人,占3.8%;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的381人,占14.9%;技工校和初中文化程度的1799人,占70.3%;小学文化程度的262人,占10.2%;文盲和半文盲20人,占0.8%。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