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无机化工产品

第三节 无机化工产品


  一、二盐(2


  二盐学名二盐基亚磷酸铅,白色或灰褐色粉末,有毒,溶于盐酸、硝酸,不溶于水。在200℃时变成灰黑色,450℃时变成黄色,具有持续还原力,是氧化防止剂。主要用于聚氯乙烯塑料不透明制品作稳定剂,其电绝缘性、耐候性及吸收紫外线性能良好。
  1971年后,市化工二厂生产二盐,年产量100—200吨。由于销路不畅,1980年停产。1981年用户对二盐的需求量增加,恢复生产,年产量29吨。1982年产量54.6吨,1983年产量53吨,1984年产量47吨,1985年产量60吨。
  二、三盐(3


  三盐学名三盐基硫酸铅,白色粉末,有毒,熔点820℃,微溶于水,不溶于酒精、热浓盐酸,不稳定,能自行分解,在阳光下可变黄。主要用于聚氯乙烯塑料不透明制品作稳定剂。
  1972年,市化工二厂生产三盐,设计年生产能力500吨,实际生产46吨。因原材料不足和销售量小,产量一直很低,1980年停产。停产后,该厂调查市场,寻找材料来源,拓宽产品销路。1981年恢复生产,年产量290吨,并经鸡西市外贸局销往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家。1982年,“双化”牌三盐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2—1984年,每年产量300吨以上,1985年产量610吨。
  三、红丹(


  红丹学名四氧化三铅,红橙色结晶体,不溶于水,有很强的抗腐蚀性和对大气的稳定性,加热至500℃以上分解为一氧化铅和氧。本品用作钢铁构件的防锈漆原料,也用作蓄电池、玻璃及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
  1970年,市化工二厂生产红丹,年产28吨,所用的原材料是废电瓶和废矿灯盒里的酸性极板。当时设备落后,工人劳动强度大。1976年购置粉碎机,工人劳动强度减轻,工效提高,年产32吨。1977年生产71吨。1981年生产89吨。1982年用转炉搅拌,产品产量和质量均有提高,产量161吨。1983年生产400吨,“双方”牌红丹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4年生产404吨,产品销往省内及福建、四川、广东等省,还销往国外。1985年,产品的原材料采用电解铅,需自行在市场采购或向兄弟单位求援,年产量降至200吨。
  四、硫酸铅(


  硫酸铅为白色单斜方结晶体,熔点1170℃,难溶于水和乙醇,溶于浓盐酸、浓碱,遇硫生成黑色硫化铅,有毒。主要用于制取草酸时接触剂,以及制作白色颜料和蓄电池等。
  1970年,市化工二厂始产硫酸铅,主要为牡丹江市化工五厂生产草酸配套,由牡丹江市化工站安排生产。原料铅由市计委和省供销部门调拨废铅解决。生产硫酸铅采用水溶液式方法,用大盘烘干,速度慢,产量低。1984年改用滚筒式方法生产,产量82.7吨,比原来增长2倍多。产品销往省内和辽宁、石家庄、张家口等省、市。
  1985年,市化工二厂职工194人,固定资产原值111.2万元,总产值331.6万元,利润16万元。
  五、蓄电池硫酸(


  蓄电池硫酸俗称充电硫酸,是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主要用于汽车、矿灯、井下电机车的电瓶。
  1982年,市化工三厂开始生产蓄电池硫酸,年产量100吨。土法上马,采用烧瓶作业,生产条件落后,成本高,质量差。1983年增设国内较先进的石英玻璃设备,解决污染问题,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提高到177吨。1984年产量189吨,1985年产量307吨。产品价格在省内同行业中比较低,受到用户欢迎。产品销往佳木斯、哈尔滨市和大兴安岭、加格达奇等地区。
  六、五氧化二钒(


  五氧化二钒,呈橙黄色或桔红色粉末,熔点690℃,稍溶于水,溶于酸和碱溶液,主要用于硫酸的生产和有机合成催化剂及陶瓷等行业。
  1974年,市化工三厂开始生产,主要采用还原法生产。购入的废钒触媒原料平均含钒量3—4%。成品与原料比率为1:35。由于运输吞吐量大、工序复杂等因素给生产造成一定的困难。当时缺少设备,生产能力小,技术水平低,产量少,质量差,年产量1.15吨。1982年,市化工三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质量管理,产量提高到5.3吨。1983年增加新设备,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使五氧化二钒的含量由原来的92%提高到99.9%,达到试剂三级品,年产量3.85吨,跻身于全国同行业质量水平的前列。1984年产量5吨,1985年产量6吨。大庆、唐山、景德镇、张家口及福建等地成为长期销售市场。由于原材料紧缺、产品产量少,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1985年,市化工三厂职工118人,固定资产28.2万元,总产值108万元,利润6.2万元。
  七、水玻璃(


  水玻璃也叫泡花碱,主要成分硅酸钠。可用作粘合剂及防腐、防火材料,用以调合耐酸砂浆和耐酸混凝土,也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印染业。
  1974年,市化工四厂始生产水玻璃,由于设备落后,工艺简单,日产1吨。1976年派技术骨干到牡丹江市等地学习,并添置新设备,由小滚筒改用大滚筒式生产,使产量提高42.7%。由于缺原料、亏损,1980年停产。同年12月在化工四厂的基础上建市化工七厂。该厂综合其它厂的经验,又设计1座新窑,1981年再次投产,产量、质量显著提高,年产量达663吨。1982年产量838吨。1983年产量1065吨。1984年产量1700吨,产品质量名列黑龙江省行业第一名。1985年产量19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