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十五编 建筑材料工业
概述
鸡西地区的建筑材料工业出现较早。城子河区小城山金代古城遗址出土的布纹砖、布纹瓦,证明早在800年前居住在鸡西地区的先人就能烧制砖瓦。现代较早的建材企业是1935年梨树镇的1座私营砖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前,鸡宁县的砖瓦业均是私人经营,手工烧制,规模较小。
1946年,鸡西矿区开始建砖厂。至1950年建成6座砖、瓦窑,烧制砖、瓦、石灰,自产自用。地方建材工业于1952年建厂,但“一五”计划时期发展缓慢,不能满足需要。在1958年“大跃进”中,各部门、各区办起32户建材企业,产品品种增加到7种。使砖瓦产量大于需求。1958—1962年,砖超过消费量3.3倍,瓦超过消费量1.6倍,被迫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停办27户。短线产品发展过慢,水泥长期奇缺。
1975年后,基本建设投资额增加,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政策,建材工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至1985年,全市新增建材企业73户,总户数达100户,产品32种,建材工业规模与基本建设规模基本相适应。短线产品得到发展。全市有水泥厂6家,年产量11.8万吨,自给率达73%。质量提高,可产500—600标号水泥。水泥速凝剂、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和工业陶瓷、白水泥、水磨石、日用玻璃制品、石粉、硅砂、铸石等除自给外,还供应省内各地。水泥速凝剂销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还先后向坦桑尼亚等5个国家出口。年底,独立核算的建材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773.2万元(全民所有制企业2614.4万元),占地方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10.3%;实现利润总额449.6万元,占地方工业盈亏相抵利润总额2396.4万元的18.8%;职工10375人,占地方工业职工总数的5.5%。
鸡西市具有发展建材工业的资源优势,白云灰、水泥、陶瓷、大理石和轻质建材等产品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