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附录:重点工厂简介

附录:重点工厂简介


  鸡西市水泥厂
  1958年7月,鸡西矿务局试制成功无熟料水泥后,在城子河区二太堡兴建水泥厂。10月投产,至年底生产200标号水泥147吨。1960年初,移交市城建局,改为鸡西市水泥厂。1963年停产。1966年移交市工业局,恢复生产。1970年,市革委拨款5万元,改造机械设备,产量增加,质量提高。1975年后,投资1017.5万元,进行两次扩建。第一次1975年4月—1978年10月,投资173万元,实现生产半机械化,形成年产300—400标号水泥2万吨生产能力。1980年进行第二次扩建,投资844.5万元,建2座2.5米×40米圆筒预热式回转窑,形成年产500—600标号水泥6万吨的生产能力。
  至1985年,25年(扣除停产年度)生产水泥283144吨,每年平均生产11326吨。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420.3万元,实现利税464.8万元,上缴利税355.4万元,为投资总额的25%。1985年底,固定资产原值1092万元,职工589人。
  1985年,获全国、省、市10个光荣称号,成为全国建材行业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六好企业、省先进企业、省节 能先进企业、省建委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该厂生产的灰质硅酸盐水泥,被黑龙江省评为优质产品。
  鸡西市制砖厂
  1948年,矿务局建小型全民所有制制砖厂。1950年建成21孔串窑,安装2台制砖机,形成年产粘土砖1320万块的生产能力。
  1953年增建23孔串窑,改名为矿务局建材厂窑业一厂。1960年,划归市城建局,改名为鸡西市制砖厂,基本上维持原规模。1975—1977年进行第一次扩建,安装顶车机,形成年产2000万块砖的生产能力,实现半机械化作业。1978—1979年进行第二次扩建,建成16门小断面隧道窑,形成年产3000万块的生产能力。实现一次码窑、烧成的半机械化作业。1979年,生产3004.8万块,超过设计能力。1980—1983年5月,进行第三次扩建。投资62.6万元,建成36门轮窑和1320平方米干燥窑及两层900平方米的窑前厂房。安装配套设备,实现轮窑制砖半机械化,形成年产5760万块的生产能力。1983年6月改为隧道窑、轮窑生产后,年生产能力增加到8660万块。1985年,产量创建厂以来最高记录,达6082万块,占全市总产量的22.7%。
  至1985年,33年累计生产粘土砖57679.6万块,占全市同期总产量的19.4%。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305.9万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429.4万元,累计实现利税480.8万元,为投资额的112%。上缴利税400.6万元,为投资额的93.3%。
  鸡西市白云灰厂
  1964年底,梨树区建梨树白灰厂。1965年7月与麻山区白灰社合并,投资30万元,建厂房,添设备,建成全民所有制的鸡西市白云灰厂,厂址在梨树区碱场煤矿东北。厂址四面环山,储有大量白云岩,就地取材,就地生产。人工放炮采集白云岩,人工装窑,人工出灰。1975年,进行改造和扩建,1978年底形成年生产5.6万吨白云灰的生产能力,实现通风、出窑机械化,装窑轨道化。1980年后,由于铁路运输困难等原因,产量有所下降。1983年试制成功超过国家标准的200目特细灰,提高了白云灰成品质量,做到当年生产当年销售。
  至1985年,市白云灰厂累计生产白云灰756490吨,累计实现利税568.6万元(扣除1967年亏损5.3万元),为同期累计投资额306.7万元的185.4%,上缴利税527.3万元,为投资额的171.9%。
  鸡西市瓦厂
  1948年,矿务局恒山煤矿建1座方框窑手工烧制粘土砖,另建1座马蹄窑手工烧瓦,名东窑地。7月,在桥洞西建1座马蹄窑,烧制粘土瓦,名西窑地,当年生产瓦20万片。1954年,停产砖瓦转产陶土管。1955年,东窑地停产,西窑地改名鸡西矿务局窑业四厂。1956年10月,新建制瓦车间和14孔串窑,开始生产机制瓦。1960年,该厂移交市城建局,改名鸡西市恒山瓦厂。1961年10月停产,1963年恢复生产。1966年,该厂移交市工业局。1972年建发碹式干燥窑2座。1973年后增建制瓦车间、小断面隧道窑等。1977年9月,采用真空硬型龙口挤出瓦机、电磁切割等新技术。1979年10月停产粘土瓦,专产粘土砖。1982年,又新建制瓦车间。1985年5月,拆除隧道窑,建20门轮窑,安装双模自动压瓦机,实现压瓦机械化,当年生产瓦269万片。
  至1985年,20年累计盈利14.5万元。上缴利税94.1万元,为同期累计投资额138.3万元的68%。同期共产粘土瓦4810万片,占全市同期生产粘土瓦总量19279.2万片的24.9%。1985年底,该厂占地面积243538平方米,建筑面积521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28.6万元,职工255人。
  鸡西市陶瓷厂
  1960年,滴道区建集体所有制滴道区陶瓷生产合作社,厂址在铁路滴道站南,职工150人。用木制转盘,脚蹬手抹,直筒窑烧制大、中、小号民用缸,并生产少量耐火砖。1962年7月,因亏损缩小生产规模,下放职工113人,留37人继续生产民用缸,并开始生产瓷碗。1965年,生产工业陶瓷管。1966年,建倒烟窑1座,提高民用缸质量,当年大号缸被牡丹江地区评为优质产品,中、小号缸被评为地方名牌产品。1967年安装立式制管机,形成年产5.4万节 工业陶瓷管生产能力。后改卧式制管机,瓷管质量达到设计要求。1970年试制大便器,1971年试制成功并投产。1972年9月新建隧道窑,形成年产大便器16万件的生产能力。当年还利用制缸机生产直径24毫米、32毫米、39毫米和47毫米的工业陶瓷管。1970—1973年,4年共生产大、中、小号民用缸80520口。1970—1985年共生产工业陶瓷管6329吨。1974年试制耐酸瓷砖,每月平均生产300平方米左右。1980年停产民用缸,以生产卫生陶瓷为主。同年生产1.4万件,到1985年增加到21.5万件。
  1985年底,职工438人,固定资产原值127.7万元。自建厂至1985年底,累计实现利润148万元,为投资总额148.7万元的99.5%;上缴利税151.4万元,为累计投资总额的101.8%。占地面积22539平方米,建筑面积8598平方米。
  麻山碳化硅厂
  1979年初,麻山区政府决定将处于停产状态的区农机修造厂转产碳化硅。1980年12月研制成功并生产50吨,经省外贸进出口公司转销日本,获得日本国厂商的好评。平均每吨出口价1400元(人民币)。主要销给日本国名古屋新民棚株式会社、东京南星磨料厂、东京品川白来瓦株式会社。1981年4月,麻山区决定扩厂,迁至麻山区南沟(即原市“五七”干校址)。自筹资金和贷款167.4万元。其中,与日本外商补偿贸易额50万元。12月19日,在新址一次试产成功,设计年生产碳化硅1700吨。1982—1985年,共生产碳化硅4727.7吨,销售4550吨,占生产量的96.2%。
  1985年底,职工237人,固定资产原值138.4万元,总产值194.1万元。4年累计实现利润26.8万元,上缴利税29.9万元,占同期累计基本建设投资额121.9万元的24.5%。占地面积7623平方米,建筑面积5571平方米。
  鸡西矿务局水泥厂
  1958年,矿务局水泥厂在鸡西市城子河区东南部建厂,采用立窑式生产,日产低标号水泥60吨。1960年停产水泥,转产岩粉和石灰。1970年恢复水泥生产。1971年划归矿务局建筑材料总厂,自筹资金562万元扩建,1975年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水泥3.8万吨,将立窑式改为干法回转窑。1976—1982年,先后进行10次技术改造,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混合过火矸石掺加试验,使水泥每年增产5000吨。1983年,又完善水泥倒仓均化系统,实现水泥产品的搭配、调节 和控制,保证了水泥质量。1984年6月,该厂划归矿务局建筑工程处后改造煤炭加工系统,用风扫磨取代雷锰磨,以铜矿渣代替铁粉实验成功,水泥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成本下降。1984年生产的水泥达到500标号,并增加325标号火山灰水泥的生产。1985年底,该厂有采矿、生料、烧成、制成车间和化验室、机电队、汽车队等。
  1970—1981年,该厂连年亏损。1982年起,扭亏为盈,受到东煤公司表扬。1985年底,职工651人,固定资产原值625万元,年生产500标号水泥3.73万吨,合格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