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食品
第五章 轻工产品
第一节 食品
一、鸡西大曲酒
鸡西大曲酒是鸡西市白酒厂酿造的优质酒。该酒以优质高粱为主要原料,辅以稻壳为填充料,小麦曲块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泸州老窖的传统工艺,分层蒸溜,量质择酒,长期贮藏而成。该酒具香、甜、顺、净于一身,无悬浮物,无杂质,无沉淀物。每100毫升含甲醇低于或等于0.03克,含杂醇油低于或等于0.1克,含铅低于或等于1毫克,含锰低于或等于2毫克,氧化物低于或等于2%。1984年,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经省年检,仍保持优质产品称号。
1979年,市白酒厂开始用传统工艺生产鸡西大曲酒,当年生产4.5吨,由于销路好,1980年产量增加到31吨。1981年以后,产量稳定在30吨左右,到1985年产量达35.6吨,除在市内销售外,还销往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
二、腐乳
鸡冠花牌腐乳系鸡西市恒山酱菜厂的产品。该产品以优质大豆、大米、面粉、白酒为主要原料,采用独有的传统生产工艺生产。将优质豆腐切块、蒸嫩、腌好,用自然黄球菌进行前期发酵,入窖干燥,配制汤料,装坛封闭,再经后期发酵,成品检验出厂。腐乳表面呈红色或枣红色,内部呈杏黄色,无异味,无杂质,具有红腐乳特有的香气,块形整齐均匀,质地细腻。内含脂肪、蛋白质、氨基酸和糖类等多种营养成份。每1000克含水分低于67克、总酸1.3克;每100克含蛋白质12克、氨基酸0.5克;每公斤含砷0.5毫克以下、铅1毫克以下;大肠杆菌群每1000克不超过30个。1984年,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1956年,市恒山酱菜厂开始生产腐乳,当年生产3吨。1957年以后,随着全市人口的增长和腐乳质量的提高,腐乳产量逐年增长。1965年生产121吨,除在市内销售外,还远销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文化大革命”中,腐乳产量略受影响,1970年只生产109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产量增加。1981年生产205吨,仍供不应求。1982年,该厂对腐乳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已形成年产300吨的生产能力。
三、酱油
飞宇牌一级酱油是鸡西市酱菜厂的产品。该产品以豆饼(或豆粕)、麸皮为主要原材料,经浸泡,蒸料、接种、制曲,并用微电脑低温发酵、调配等工序制成。飞宇牌一级酱油呈红(棕)褐色,无苦、酸、涩等异味,无沉淀物及雪花浮膜。酱油发酵时,蛋白质得到彻底分解,具有咸甜适度、酱香浓郁、久贮不霉等特点。其成分含醋酸大于或等于3.5%,每1000克含砷低于或等于0.5毫克、含铅低于或等于1毫克、含细菌及大肠杆菌群均低于或等于30个,无游离酸和致病菌。1984年,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1953年,鸡西县酱菜厂开始生产酱油,当年生产111吨,主要在县内销售。1958—1973年,每年生产均在1000吨以上。1974年,市酱菜厂对酱油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变手工生产工艺为半机械化生产工艺,产量增加,质量提高。1978年生产4937吨。1979年以后又改进酱油生产工艺。1985年,已形成年产1万吨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