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十七编 交通

概述


  鸡西地区交通事业发展较晚,明、清及民国时期,鸡西地区只有穆棱—密山、穆棱—勃利2条纵贯境内东西、南北的过境公路。1928年,梨树镇裕华汽车公司2辆汽车行驶在梨树镇一密山、梨树镇一勃利之间,运送粮食、杂货,兼营旅客业务。由于全是土路,遇雨雪灾害交通经常中断。
  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为掠夺鸡西地区的矿藏、森林资源,用于侵略战争,大兴土木、架桥修路。1936年后,林(口)—密(山)铁路通车,城(下城子)—鸡(西)铁路与林密线接轨,鸡(西)—恒(山)铁路建成,对外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煤炭生产发展的需要,鸡西县交通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5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627.1公里。其中,晴雨通车公路6公里,客货车21辆。1966年,全市公路里程594.25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49.7公里,客、货车、特种车488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鸡西市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林—密、鸡—恒、城—鸡3条铁路线的交汇点,货运量占牡丹江铁路分局总运量的1/2左右。它担负着鸡西矿务局12座统配煤矿、5座洗煤厂和鸡西市地煤局等40座地方煤矿的煤炭以及鸡西市、鸡东县、密山县、虎林县近200万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运输任务。
  鸡西铁路地区设有完整的运输指挥系统,具有机、车、工、电、辆工种齐全、设施配套的运输设备,货源充足,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对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的矿区开发和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但运能的增长远远不适应运量的增长。“六五”时期鸡西煤炭每年平均产量1637万吨,比“一五”时期平均每年产量435.7万吨增长2.75倍,而同期的铁路货运量仅增长1.45倍。1985年煤炭产量1886.3万吨,比1980年产量1453.7万吨增长29.8%,而同期铁路货运量只增长12.2%。全市有公路48条,总长907.7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630.5公里,渣油路124.2公里,拥有货车5042辆,大、小客车1030辆,特种车397辆。全市县级公路、乡村公路、专用公路交织成网。交通运输四通八达。然而,铁路地区只靠已有线路和内部挖潜,已不能适应运量增长的需要,急需加修复线、增加车辆,扩大公路分流量,才能适应煤炭等基础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