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铁路第一节 机构队伍 一、机构
1936年7月1日,林—密铁路建成通车,铁路在鸡西街设置机务区(今机务段)、电气区、工务区、检车区、鸡西驿(站)、西鸡西驿和西麻山、麻山、青龙、兰岭、滴道、平阳、东海、永安、黑台、连珠山、东安西、东安12个小站。1941—1942年,鸡—恒线和城—鸡线上的梨树镇一鸡西段相继建成通车,设恒山驿和柳毛、梨树镇小站。与此同时,在东安(今密山)设铁路警护团,在沿线各站设警护分团。还设生计所、卫生所各1个。
1946年9月,林—密线恢复通车,牡丹江铁路局在鸡宁县设派出机关—鸡西铁路办事处,协调指挥各站的运输生产。重新组建机务段、电务段、工务段和车辆段,并将沦陷时期的驿站名称“驿”改为“站”。1950年,成立房产段和铁路员工子弟小学校。1951年12月,成立中共鸡西铁路办事处总支委员会。1953年9月,成立中共鸡西铁路地区委员会。1959年,成立车务段和医院。1960年以后又相继设置五龙、南甸子和石磷小站。至此,鸡西铁路地区办事处直接协调指挥3个二等站(鸡西、西鸡西、恒山)、6个段(机、车、工、电、辆、房)的铁路运输业务。沿线16个小站的运输生产由车务段直接指挥。
“文化大革命”期间,于1967年3月实行军事管制,取消地区党委和办事处,设鸡两铁路军事管制领导小组。1975年5月,恢复中共鸡西铁路地区委员会,1980年9月,重新组建鸡西铁路地区运输生产指挥部。
1985年,鸡西铁路地区运输生产指挥部下属单位有3个二等站、6个段、1个水电工区、4个公安派出所、2所中学、3所小学、1所医院和1个林场。
二、队伍
1936—1942年,林密线、鸡恒线和城鸡线(梨树镇至鸡西段)相继通车,鸡西地区出现铁路工人。到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在这3条铁路线上的中国铁路工人共有1536人。鸡西铁路地区各单位都控制在日本人手里,各驿(站)长、区(段)长都由日本人担任,养路工区、给水工区的工长、列车上的车掌(长)也都是日本人,连调车员也由日本人担任。中国铁路工人只能当“苦力”,曾有200多名中国铁路工人以政治犯、思想犯、经济犯等莫须有的罪名被抓、被关押,14人丧生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解放战争时期,鸡西铁路地区有240名职工去蛟河、通化、四平、长春等地支援解放战争,有73名职工志愿参加铁道兵。1950年10月,有11名干部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参与指挥铁路运输。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职工队伍逐渐扩大,1950年有2507人。1957年以来,举办扫盲学习班33期,780人脱盲,提高了文化素质。各单位自办业校72期,1735人受到业务培训;举办各种技术学习班42期,6397人提高了技术水平。同时还送技校学习1011人,送党校学习97人,送团校学习96人。1980年以后招收的工人,由地区统一举办双补(文化、技术)学习班,990人补上了初中的课程。到1985年,全地区有职工5971人(不含密山铁路事、业单位职工数)。其中,中共党员1815人,共青团员1546人,大学毕业生51人,职大、业大、电大、函大毕业生58人,中专毕业生450人。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