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安全与效益 一、安全运输
铁路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领域,行车安全贯穿于运输的全过程。鸡西铁路地区始终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明确“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铁路运输的命脉”的指导思想,在全体职工中贯彻《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行车组织规则》,并因地制宜制定了《站段安全细则》,要求用半军事化的作风和铁的纪律保证落实。
40年来,坚持上下齐抓,干部员工共管安全工作,鸡西铁路地区曾涌现出电务段、工务段、西鸡西站、鸡西站等长期保证安全的先进单位。其中,电务段、工务段已创出长达1万天无事故的纪录。但就全地区而言,安全工作疏漏不少。1946—1985年,累计发生重大事故8起,一般事故588起,造成车辆报废11辆、钢轨损失270根、死亡15人、重伤22人,直接经济损失49.2万元。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重大事故6起,占40年间重大事故总数的75%,一般事故334起,占40年总数的56.8%。1979年后,安全形势越来越好,只死亡1人,重伤7人。
二、经济效益
1970年,鸡西铁路地区客、货运输收入为4945.89万元,1980年增加到9224万元,增长86.5%。1983年突破亿元大关,1985年上升到2.41亿元,是1970年的4.87倍(含物价上涨因素)。其中,客运收入占5.7%左右。
1970—1985年鸡西铁路地区运输收入表①
17-1-6
单位:万元
①铁路企业实行大包干责任制,核算单位在牡丹江铁路分局,地区不能单独计算盈亏。
三、劳动服务公司
1979年4月,根据上级“知识青年不再下乡,自找门路,各单位要安排青年出路”的精神,恒山站将60多名下乡的知识青年抽回,成立1个装卸队。5月,受到国家劳动部和鸡西市政府的肯定。从此,管内各站段相继成立各种服务性组织,安置青年就业,当年鸡西站、西鸡西站、车务段也成立青年装卸队。1980年,机务段、车辆段、房产段、电务段、工务段也成立相应的组织,安置青年就业。在此基础上,铁路地区组建劳动服务公司,统属各站段公司开展业务。
到1985年的7年中,共安置待业青年3202人。创办的实体有装卸队11个、线路维修队2个、建筑工程队6个,办砖厂、水泥厂、鞋帮厂、饮料厂、啤酒厂各1家,饭店8家、旅店11家、商店10家、浴池3家、托儿所4所,还开办了4座小煤矿。年底有汽车23辆、推土机25台、电铲车5辆,车库18座、油库8座,固定资产原值达1378万元,总产值7278万元,利润7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