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队伍

第二章 公路

第一节 机构队伍


  一、机构
  1941年,伪满洲国交通部设鸡宁县土木工程处,属全县交通管理机构,下设工事科、庶务科,负责全县境内道路修缮、桥梁养护。1946年,鸡宁县政府设交通股,负责维修道路、桥梁等。
  1948年8月,鸡宁县民政科设公路股,股长许长春,技术员李英澈,负责全县公路、桥涵设计、维修和管理。1951年9月,鸡西县政府撤销民政科公路股,设公路科,负责公路养护、建设及管理等。
  1957年,鸡西建市后,公路科与建设科合并为公用事业科,负责全市公路和城市道路的维修及建设等。1958年11月,原公路科人员从公用事业科分出,成立鸡西市交通运输局,下设秘书科、公路科、运输科、计财科。1962年7月,市交通运输局改称市交通局,增设交通监理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局党政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9月,成立公路交通革命委员会,翌年4月,改称交通局革命委员会。1970年4月,下设生产组、办公室、民运组、监理组。1973年6月,恢复交通局。下设秘书科、劳资科、计财科、公路科、运输科、监理科。1975年,公路科与运输科合并为生产计划科,设公路管理站。1984年改设市公路管理处。同年,撤销生产计划科,设市运输管理处。1985年,市交通局下设办公室、劳资科、技术科、财务科、保卫科、公路管理处、运输管理处、交通监理处,直辖市运输公司、市第二运输公司。

  机构及负责人表






  二、基层单位
  市公路管理处1948年8月,鸡宁县公路管理工作由县民政科公路股负责,全县11个区均设养护路委员会。1950年12月,整顿养护路委员会,建立鸡西县交通管理委员会,下设护路、护线小组。1951年9月,县成立公路科,负责公路管理工作。1958年,市交通运输局下设公路科,主管公路工作。1962年成立公路养路段,1970年改称公路管理站,负责公路养护、工程维修。1974年,市交通局公路科下设管理站、工程队、汽车队、机具厂。1976年,撤销公路科,成立公路管理站。1978年4月,公路管理站下设的4个单位合并为养路段、工程队、机械队。1979年增建公路材料厂,1982年又增建沥青储运站。1984年,市公路管理站改称市公路管理处,下设办公室、政工股、纪检股、财务股、工会、生产组、计统组、测设室、材料股、路政股。
  交通监理处1948年8月,鸡宁县民政科公路股李英澈兼管交通安全。1958年,姚起峰任鸡西市第一任交通监理员。随着鸡西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种车辆大量增加。1962年,市交通局设立交通监理科,监理员4人(含港务监理员1人),设外勤、内勤组,隶属牡丹江地区交通监理所。1971年,交通局监理科改为鸡西市交通监理所,监理员6人(含港务监理员1人),隶属黑龙江省交通局监理处。1983年,交通监理所撤销,成立鸡西市交通监理处,监理员44人。下设6个区交通监理所、3个乡(镇)交通监理站,负责全市交通监理事宜。1985年,监理处监理员84人,还设1个驾驶员培训中心。
  市运输公司1950年初,建立鸡西县运输站。1951年改称搬运站,翌年改名运输站。1953年,更名为鸡西县运输公司。1956年,省交通厅整顿公路运输系统组织机构,于密山县设立运输总站,鸡西县运输公司改称密山运输总站鸡西运输分站。同年,运输部门组织全县城镇的个体运输业者成立鸡冠、城子河、恒山、滴道等5个运输合作社。1957年,从密山运输总站调给鸡西运输分站汽车6辆,成立鸡西运输分站汽车队。1958年11月成立鸡西市交通运输局,原运输分站的汽车队上交,成立交通运输局直属汽车队。1962年,成立牡丹江地区运输公司鸡西分公司,机构设置为副处级单位。1971年,撤销牡丹江地区运输公司鸡西分公司,成立鸡西市运输公司,隶属鸡西市交通局革命委员会。1985年,全公司职工387人,下属货运站、客运站、修理厂、服务公司、贸易公司、装卸队,有客车45辆、货车49辆,固定资产原值470万元。
  市第二运输公司新中国建立后,鸡西县交通部门组织个体运输车主成立人力、畜力车运输队,担负全县煤炭、生产和生活物资及建筑材料的运输。1956年,县交通部门组织全县个体运输户走合作化道路,成立集体运输合作社。各区运输合作社归各区运输站领导。1960年,成立鸡西市运输联社,各区运输站归联社与各区交通科双重领导。1965年,全市有鸡冠、滴道(一、二社)、恒山、城子河、麻山、梨树等7个运输合作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联社被“砸烂”,各运输社由“造反派”掌权。1973年11月,成立鸡西市第二运输公司。1981年,市第二运输公司将各区运输社改称运输队,全公司下属12个运输队。1985年,全公司有职工781人,货车177辆,客车6辆。
  三、职工队伍
  1946年,鸡宁县政府成立时,全县公路运输靠民间个体赶车户,公路维修、养护靠公路沿线村屯的农民义务民工。1949年,专业运输人员170人。1950年,鸡西县政府组织城镇企业、市民及农村中的私营运输业者从事全县公路运输,人数达2000余人。1951年9月,鸡西县政府设公路科,贯彻民工建勤修路政策和先求通后求好、先普及后提高的养路原则,动员公路沿线农民义务修路,并成立护路、护线小组,全县有1201人参加公路养护。1956年,全县个体运输户走合作化道路,公路交通有集体职工673人,个体车夫393人。1957年,全市公路交通职工724人。其中,具有全民职工22人(公用事业科4人,运输公司18人),集体职工702人。直接生产人员593人,占职工总数的81.9%。1962年7月,交通运输局改称交通局后,公路交通工作走向正规,机构比较健全,增设交通监理科,职工人数增至1195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23.4%。运输公司驾驶员、修理工中3—6级技术工人38人。公路养路段养路员工中3—5级技术工人25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公路交通管理混乱,职工人数增至1207人。其中,直接生产人员1079人,占职工总数的90.9%。1978年,全局职工人数增加到2370人。其中,女职工464人,合同工156人。
  1979年后,鸡西市公路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管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职工队伍人数逐年增加。1982年,市交通局成立职工学校,对全局1065人进行文化、技术培训。经过培训,96人获高中文化补课合格证,898人获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青工的文化素质有提高,职工的文化结构发生变化,技术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1985年,全局职工人数达3758人。其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74人,中专的184人,高中的695人,初中的1525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13人,技术员、会计员、统计员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