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公路建设

第二节 公路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鸡西地区的公路大部分是中华民国、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马车道和警备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公路系统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搞好公路建设、改造,提高路况等级。至1985年,全市公路交通成为城乡连接、四通八达、逐步改善的公路运输网。公路总里程907.8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0.612公里,每万人口拥有公路8.6公里。
  一、省级公路
  方(正)虎(林)公路方虎线公路起于黑龙江省方正县,止于虎林县的虎头镇。经由林口县、鸡西市、鸡东县、密山县。鸡西市辖段从林口县与鸡西市交界处,经麻山区、兰岭乡、滴道区、城子河区,至鸡西市与鸡东县交界处。东西走向,市境内里程108.3公里,桥梁27座,路基为泥结碎石、砾石基础。
  方虎公路鸡西至密山段,在清代即有驿道,民国时期开辟成马车道。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重点整修鸡西至兰岭段的公路。1951年,鸡西至平阳镇、鸡西至兰岭乡公路进行改造,达到晴雨通车。1952年,黑龙江省交通厅派工程技术人员帮助修建鸡西至石河北的砂石路。这是鸡西县修筑最早、质量最好的一条公路。1964年,鸡西市公路部门集中人力、物力加铺了路面。1968年,新开方虎线滴道至城子河间的一条3级公路(方虎北道),全长11公里。翌年又完成60米石拱桥和路基基础工程。1972年铺设滴道至城子河(北道)16.2公里的渣油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鸡西市公路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公路通过能力、改善路面结构上。1979年,方虎线南甸子至滴道镇间25公里的路基加宽、加高,改善渣油路面4.1公里,修复南甸子4.5公里的水毁路段。1985年,方虎公路全年晴雨天均可通车。
  鸡(西)图(们)公路鸡图线公路,起于鸡西市,止于吉林省图们市。它是鸡西市通往穆棱县、东宁县到吉林省图们市的省级干线公路。鸡西市所辖路段,由鸡西零公里起,经由立新煤矿、恒山区、老达煤矿、平岗煤矿、梨树区、穆棱煤矿、青沟岭、猴石沟至鸡西市与穆棱县交界处。
  新中国成立前,鸡图线公路鸡西辖段为人、畜踩踏逐步形成的大车道。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改造,但由于大部分路段处于山岭起伏地带,于峡谷中穿行,线路所经之处,有冬季风雪的堆积口,有纵坡达几公里的曲线弯道。水文地质复杂,温差比较悬殊。春融期间道路翻浆;雨季一到,山水顺势冲刷路基,淤泥上路;冬季雪阻严重,车、人难行,曾一度被人们称为“瞪眼路”。
  1958年,市人委和公路门把鸡图公路的改造、建设纳入规划之中,逐年逐段地加以改造和提高,至1970年,鸡冠区至梨树区段39公里全部由外路改造为三级公路(碎砾石级配路面),由梨树区至鸡西市与穆棱县交界段也达到四级公路标准。1973年,又完成恒山区至平岗煤矿段渣油路面的续建和改建工程。其中,碎石底层20.15公里(续建2.3公里,改建17.85公里),渣油表处19.2公里(续建7.2公里,改建12公里),修建桥梁1座、涵洞32道。1983年,经黑龙江省公路局批准,投资128.95万元,将19+000—20+900、29+000—35+000和38+000—39+000等3段渣油路面改造为沥青路面,8+700—9+200三级渣油路面改建为二级沥青路面,同时将39+000—42+650段改造为三级天然砾石级配路面,新建涵洞9道,旧涵洞接长4道,完成防护工程1402.73立方米(消力池2个,跌水墙113阶),工程合格率100%,优良品率83.36%。1084年,将35+000—38+000的3公里渣油路面改造为沥青路面。凤山过水路面处新建1座长80.4米的T型桥梁,投资97.8万元。1985年,市公路部门投资2100万元,将鸡图线公路出口处鸡(西)恒(山)段0+000—13+500进行升级改造。
  鸡图线鸡西辖段全长55.8公里,桥梁13座,共长313.7米,路基宽7—18米不等,为泥结碎(砾)石、泥灰结碎石、碎石灰土,天然砾石级配路面底层,路面由0公里至39公里为沥青混凝土,其余为砂石路面,沥青贯入式路面和渣油表处路面7—17米不等,全年晴雨天均可通车。
  二、县级公路
  鸡(西)密(山)公路鸡密公路(鸡西市辖段),起于鸡西市鸡冠区鸡钢桥0公里,经由朝阳、德胜、鸡东镇、平阳镇,止于鸡东县与密山县交界处。
  鸡密公路鸡西辖段为原鸡宁街至平阳镇线,是民国中期至新中国成立前逐步形成的大车道,原起于鸡西发电厂,经鸡冠山(今朝阳)、德胜、平阳站、石河北,止于平阳镇。全长31公里,道宽7米。1946年,鸡宁县政府建立后,民政科公路股加强管理和修缮,路型初具规模。1951年达到晴雨通车标准。1964年,鸡西市公路部门采取集中人力、物力,打歼灭战的办法,鸡密南线24公里全部加铺了砂石路面,达到晴雨通车标准。同时,新铺鸡钢路段至矿务局结核病医院处的4米宽的土路。1980年,铺筑鸡西市至鸡东县交界处7公里渣油路面。1983年,鸡密公路鸡西出口处改由从鸡钢桥起,经白酒厂、造纸厂、结核病医院,止于鸡西市与鸡东县交界处。1984年,鸡密公路在鸡西市东部出口的鸡钢路铺上沥青路面,结束了市中心区东部公路“雨天一道泥、晴天一路灰”的历史。
  1985年,鸡密公路全长61.2公里,桥梁24座(496.9米)路基宽8.5—9.5米,沥青路面2.1公里,渣油路面21.9公里,碎砾石路面33.5公里,改善路面3.7公里,全年晴雨天均可通车。
  鸡(西)勃(利)公路鸡勃公路(鸡西市辖段),起于鸡西市鸡西大桥,经由城子河区(矿)、白石、和平、鸡东县兴农乡,止于鸡西市与勃利县交界处。
  鸡勃公路是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3年后修建的6条“国道”之一。1952年,鸡西县公路部门在鸡勃线鸡(西)城(子河)段(老道)铺筑级配路面。1972年,在鸡城段(老道)铺筑3.7公里的渣油路面。1979年,鸡勃线鸡城段(新道)路基整型工程结束。1980年,新(续)建的鸡城段3.32公里铺上沥青,成为全市第一条沥青路面二级公路。
  鸡勃公路全长47.3公里,重复里程0.6公里,桥梁10座(544.6米),路基宽8米,沥青路面3.7公里,碎砾石路面25.8公里,改善路面17.8公里,全年晴雨天均可通车。
  鸡(西)滴(道)公路鸡滴公路,由鸡西市鸡冠区西道口0公里起,经由西山口、铁路机务段、西鸡西、市商业干校、滴道大桥,与方虎线279牛200相接处止。全长12.1公里,路宽8米。
  鸡滴公路原为鸡宁街至滴道街南线公路,也是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于1934年—1935年修建6条“国道”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利用农闲季节 ,发动公路沿线农民,配合公路部门职工,对鸡滴线进行养护维修。1957年,公路部门对鸡滴线公路铺装保护层。1965年8月,鸡西市历史上罕见的穆棱河洪峰过境,鸡滴公路遭到相当严重的破坏,滴道大桥被冲毁。洪水过后,公路部门动员广大筑路员工和全市群众对鸡滴公路进行积极抢修,修复滴道大桥。到年底,鸡滴公路恢复通车。1977年,公路部门重修鸡滴南线0至6公里的渣油路面。至1985年,鸡滴线全长12.1公里,沥青表处路面路宽8米,全年晴雨天均可通车。
  三、乡级公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鸡西县乡级公路大部分是等外公路。50年代,全县各区政府自筹资金,发动农民利用挂锄、秋收后搞义务劳动。在原大车道的基础上,改善一部分乡村土路。60年代,公路部门设专人管理乡路,乡级公路逐步发展起来。
  1979年后,全市农村机动车辆增长很快,原有狭窄的乡村土路,适应不了农村经济飞跃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和公路部门,集中人力、物力整修乡村道路,路况等级不断上升,原木制桥涵逐步被永久、半永久桥涵代替。1983年,打通东(太)柳(毛)线、兰(岭)柳(毛)线2条循环路,全长25.5公里,修建涵洞27道、过水路面1处、小桥2座。解决兰岭一柳毛一东太间地方道路运输紧张的状况。1984年,由西郊乡至滴道区间的全市第一条二级乡级公路建成通车。1985年,连接梨树区与麻山区的穆棱河大桥落成,修建梨树区与麻山区间的环形公路。麻梨线公路的建成通车,缩短麻山、梨树间绕行鸡西市鸡冠区里程76.9公里。不仅在公路利用上是个突破,而且在南北横向公路交通上,降低运输成本,方便沿途农民进城,促进城乡物资交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5年底,全市有乡级公路20条、206.6公里,晴雨通车里程107.5公里。其中,沥青路面2.2公里,渣油路面6.8公里,碎砾石路面43.8公里,改善路面146.2公里;二级公路2.2公里,三级公路58.4公里,四级公路133.4公里,等外公路12.6公里。桥梁39座507.9米。有路树里程200公里,已绿化里程180公里。全市10个乡全部开通客运班车,在133个村中,还有13个边远山区的村屯不通客运班车。
  四、专用公路
  矿山公路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为掠夺鸡西地区的煤炭资源,大力修建矿山公路,外运煤炭。但路况很差,均为土路,运输效率低,若遇雨季、雪天,更是人难走,车难行。
  新中国成立后,各煤矿发动工人进行义务劳动修建道路。60年代,采取公路部门协助勘测设计,提供筑路机械设备,供应筑路材料,各煤矿自己投资的办法,新建、改建碱场煤矿—梨树镇、恒山煤矿十井—柳毛石墨矿、城子河煤矿—东海煤矿、滴道煤矿—林口县、小恒山煤矿—张新煤矿等矿山公路。70年代后,随着矿山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专用公路也不断改善。1975—1980年,小恒山、二道河子、张新、城子河、正阳、滴道等煤矿的专用公路先后铺设渣油路面,提高了运输能力,促进了煤炭生产发展,方便了差旅往返。
  国防公路鸡西市地处中苏边境,与苏联陆地接壤113公里。早在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长期霸占鸡西地区和防御苏联“战略”的目的,在中苏边境修筑了几条路宽4—5米的警备道路。1945年8月—1957年,中苏关系友好,原来几条警备道一度荒废。1958年后,为发展煤炭工业,解决矿山用材,将原属八面通林业办事处管辖的桦木林场划归鸡西矿务局管辖,边防路也由桦木林场负责修缮,以利通车。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鸡西市成立国防公路建设指挥部,将原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残存道路,进行全面整修、改造,路基加宽到6米。在恒(山矿)桦(木林场)线、桦(木林场)金(刚台)线上修建了4座永久性桥梁和多道涵洞。1978年,市公路部门又在恒桦、桦金2线,改善40多公里长的路面结构,使全市边防公路达到三四级公路标准。为开发森林资源、巩固边防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到1985年底,全市有矿山、边防专用公路22条,全长410.3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232.1公里。有路面里程302.2公里。其中,渣油路面10.2公里,碎砾石路面49.3公里,改善路面242.7公里。达到三级公路标准的有107.5公里,达到四级公路标准有的302.8公里。桥梁44座,总长472.5米。其中,木桥23座,166.6米,半永久性桥梁4座,51米,永久性桥梁17座,254.9米。有路树里程146.7公里,绿化里程69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