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桥梁

第三节 桥梁


  1935—1936年,在穆棱河上建木结构的滴道大桥是鸡西地区最早的公路桥梁。1941年,日本侵略者又在穆棱河上建1座半永久性的城子河大桥。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桥梁建设也得到发展。
  50年代,在穆棱河、黄泥河子、牤牛河山间沟壑上架起数十座桥涵。1954—1955年,先后修建城子河大桥、滴道大桥等13座大桥。在林密线(方虎线中段)、穆密线(鸡图线中段)、依鸡线(鸡勃线中段)新建涵洞227道。60年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公路等级逐步提高和车辆通过能力增大的实际要求,桥梁结构不断更新和完善。1969年,鸡西市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永久性大桥——鸡西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鸡西市公路桥梁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到1985年,全市公路桥梁180座,总长3960.8米。其中,永久性桥梁130座,3490.2米,半永久性桥梁11座,140米,木桥39座,330.6米。桥梁中有大桥6座、中桥15座、小桥159座,涵洞1089道。
  一、鸡西大桥
  鸡西大桥座落在鸡冠区北部出口,鸡勃公路0公里处的穆棱河上。1966年6月1日动工,1969年8月30日建成通车。
  鸡西大桥由省、市投资,市交通局公路道桥工程师李英澈主持设计,市交通局、建筑公司等单位施工。为保证鸡西大桥建设的顺利进行,市人委成立大桥建设委员会,副市长杨洛文任主任。
  鸡西大桥是鸡西市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永久性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时,从桥位、水文工程地质、气候和原材料、桥梁寿命等实际情况出发,主桥构造采用纵向悬砌,无筋片石混凝土预制块;桥墩采用重力式,桥台为重力式L型台;桥墩、桥台基础均采用片石混凝土浇筑;人行道采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梁后部埋砌墙砌体内;大桥栏杆采用铁质轻型金属结构;桥面、车行道采用砾石混凝土浇筑,人行道为有筋混凝土预制板。在施工方法上,采用沉积基础施工,为鸡西市桥梁建筑史上首次最大、最深的公路桥梁沉井工程。
  鸡西大桥全长350.16米,净长300米,桥面车行道净宽7米,人行道2×1.5米。结构形式为重力式墩台,空腹式截面圆弧拱型,预制块纵向悬砌拱桥,悬臂人行道,拱圈宽10米、厚0.75米,共12孔(每孔25米),载重为汽车18—挂100。鸡西大桥建成通车,是鸡西市建桥史上的成功先例(60年代,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几座石拱桥之一),被誉为“悬砌拱桥在高寒地区首创成功”,人民交通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公路桥梁画册》载有鸡西大桥全貌照片。鸡西大桥建成通车,提高了全市公路运输的集散能力,成为北去勃利,南接鸡图公路,贯穿方虎线及其它各线公路的重要枢纽。
  二、滴道大桥
  滴道大桥修建于1935—1936年间,木结构。原址于今滴道大桥上游5米处。桥长160米,宽7米。这座桥修建后,结束了鸡滴线公路用双板船摆渡的历史,大大便利了交通。1945年日本侵略者溃逃时,滴道大桥遭到破坏。1955年,公路部门在原址架起一座木结构,长176.7米、宽7米的滴道大桥,能通行轻型汽车和畜力车。1965年8月,鸡西市历史上罕见的穆棱河洪峰过境时,滴道大桥被冲毁,当年进行改建。
  1981年4月15日,由黑龙江省公路设计院设计,省、市投资,省第一公路工程处第一施工队、鸡西市公路工程队施工的滴道大桥,在位于鸡滴线10+517.8公里处(原大桥下游5米处)开工。
  滴道大桥结构,上部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简支桥梁,跨度30米装配式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下部为重力式墩,天然基础,混凝土桥墩,混凝土肋型填置式桥台。设计洪水频率为50年一遇;设计荷载汽车20—挂100;施工技术,采用基础施工方法。
  滴道大桥是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简支桥梁,全长366.2米,车行道宽7米,人行道0.75米×2。在大桥设计者、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的努力下,这座鸡西市最长的一座公路桥梁,仅用1年零5个月的时间(比计划提前111天),于1982年9月28日竣工通车。
  滴道大桥建成通车,由鸡西至滴道里程比北线缩短6公里,按现有交通量计算,仅燃料一项每年可节 油1100吨,价值80万元,不到5年时间即可收回大桥的全部投资。
  三、梨树大桥
  梨树大桥位于麻(山)梨(树)线19+926—20+148.4公里,距梨树镇1.2公里。沦陷时期曾修建1座木桥,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被炸毁,致使麻梨线交通中断40年。
  1984年,市政府为繁荣经济,造福人民,把兴建梨树大桥列入地方建设计划。这座桥由黑龙江省海林林业局基本建设科设计,海林林业局基建二处施工。当年5月3日开工。
  梨树大桥是一座悬链线双曲拱桥,桥长222.4米,净宽7米,人行道0.75×2米,上部为5孔跨径38.4米双曲拱,金属栏杆,下部为沉井基础,护坡砌石勾缝.可容汽车20—挂100以下车辆通过。
  梨树大桥于1985年9月25日竣工,28日正式交付使用。工期440天,使用钢材106.6吨,木材592.5立方米,水泥1666吨,总造价112.87万元。
  梨树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麻梨线公路中断近40年,两岸人民隔河(穆棱河)相望,靠摆渡过河的历史。不仅对麻山、梨树区经济开发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沟通东宁、穆棱、林口等县及边境地区的经济交往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城子河大桥
  城子河大桥是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修建的第一座半永久公路桥,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为木结构,全长150米。位于今鸡冠区广益街北端,南北横跨穆棱河。1945年,日本侵略者溃退前将桥上部结构破坏。鸡宁县解放后,经过修复继续使用。后因穆棱河河水改道北移,墩台无用,现被市政工程公司水泥制品厂盖厂房所利用。大桥北侧100米处,还有1座木结构的大桥,是通往城子河的二道桥。在城子河大桥废弃时,此桥也同时被废弃。
  1954年,县人民政府为解决鸡西县南北交通受阻,在今鸡冠区东胜街北端,重建城子河大桥。该桥为木结构,桥长142.8米,宽7米,高6米。建成后,曾于1960年、1965年两次被洪水冲毁,经修复后,使用至1969的8月鸡西大桥建成通车后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