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邮路
第二章 邮政
第一节 邮路
一、铁路邮路
继东清铁路建成后,牡丹江至绥芬河间的铁路由下城子延伸到八面通。1925年下城子至穆棱煤矿的铁路建成通车,梨树镇与马桥河、下城子、兴源镇、穆棱站各邮局的邮件和发往牡丹江及以远的邮件均用火车运送。从而取代了下梨树沟至牡丹江的古驿道,加快了官方文信和民间邮件的传递。
1934年5月,日本侵略者施工修建林口—密山铁路,1936年7月,林密铁路通车。鸡西及其沿线的邮政机构均与铁路邮车接发邮件。
1942年,城(下城子)—鸡(西)铁路建成通车,从牡丹江发往鸡宁县的邮件又可通过城鸡线到达鸡宁街。
1949年,鸡西县邮电局进出的邮件是经由哈(哈尔滨)—密(山)铁路运输。1968年,密山—东方红铁路线通车,东向邮路延伸到东方红。
二、汽车邮路
民国时期,梨树镇—密山、梨树镇—勃利的邮件,冬季用汽车运送,夏季道路泥泞,用人力传递。林—密、城—鸡铁路通车后,改用火车运送。
1960年,鸡西市邮电局开始用汽车在市内运送邮件。1966年,通往城子河、正阳煤矿的邮路是自办汽车邮路,逐日班,单程12公里。1969年,委托运输公司客车运送鸡西—柳毛矿、鸡西—立新煤矿、鸡西—桦木林场、鸡西—大通沟煤矿的邮件。1974年,改为自办汽车邮路,鸡西—恒山线称为南线邮路,把原来的立新、柳毛矿两邮电所的邮件也划入南线邮路。鸡西—城子河—大通沟线称为北线邮路。
1980年,根据省局指示,八面通的邮件交由鸡西局用汽车运送。为此,重新调整邮路,从市局经平岗、梨树、穆棱县的福禄公社,最后到达八面通。
桦木林场地处边防,距市中心区90公里,桦木林场邮电所的邮件自1973年建所起,由林场通信员来局取送。1975年开始用自办汽车邮路运送,后改为委托办理汽车邮路。
1983年,新增通往鸡东县的委托办理汽车邮路,送往鸡东县的《鸡西日报》由市运输公司客车托运。
三、自行车和摩托车邮路
1952年,鸡西县内自行车邮路21公里。1966年,市内自行车邮路33公里,1978年39公里,1985年9公里。
1973年开辟摩托车邮路,和平林场的邮件由城子河支局用摩托车取送,全程95公里,逐日班。
1978年,省局在鸡西市邮电局推行阿城摩托车化试点经验,调给摩托车10辆,均用于乡邮投递,使农村投递摩托车化达75%以上,邮路比1977年增加740公里。其中,延伸邮路34公里,自行车邮路改为摩托车邮路706公里。但由于乡邮道路崎岖,造成摩托车大部分损坏,1981年又改用自行车投递。
四、城乡投递
沦陷时期,鸡宁邮政局在县城内划分4个投递段,即今祥光路、兴国路、红军路和东沙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邮差控制很严,1个月换1个段。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内划分2个半投递段,“两个”是永昌路、红军路、祥光路和东部区域,“半个段”是火车站以西段区。1952年,购进自行车12辆,改善了全城50%的投递条件,余者仍然靠人背肩扛取送邮件。
1956年,全县有乡邮员13人,投递里程190公里,均为步班。1960年,全局投递工具实现自行车化,改变了人力运送邮件的历史。当年,步班邮路103公里,自行车班邮路297公里,人员40人。1971年,全局城市投递段38个,乡邮段29个,城市投递员65人,乡邮员29人,里程1017公里。
1975年,为解决市委、市政府等十几个大单位及时看报问题,设立了汽车投递的机关大户段。
1985年,城市段56个,乡邮段30个,城市投递员69人,乡邮员50人,里程1492公里。全市通邮面达94%,邮路比1949年增加3.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