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电报

第三章 电信

第一节 电报


  一、网路
  1938年6月,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设置鸡西电报经办处(委托办)。1939年8月,牡丹江—半截河线、林口—平阳镇电信电话双信线接入鸡西,将取报所改为鸡西电报局,办理日文、汉文电报。
  1945年,鸡宁县境内已有鸡西—牡丹江、林口—鸡西—平阳镇、鸡西—梨树镇、鸡西—滴道、鸡西—恒山5条电路。通讯方式除鸡—牡电路为音响二重外,余者均为音响单信。
  日本侵略者溃逃前夕的大规模破坏,使鸡宁县通讯设施处于瘫痪状态。1947年9月开始维修。1948年2月,鸡(西)—牡(丹江)电路修通使用,又恢复鸡西—滴道、鸡西—恒山、鸡西—梨树、鸡西—银丰的电报线路。电报用户主要是党政军机关和工矿企业,1950年,才出现私人电报。1953年开通鸡西—哈尔滨电路.以上6条电路除鸡—牡、鸡—哈两条为人工电路外,余者均为话传电路。
  1957年3月,增设鸡西—梨树镇、鸡西—麻山人工电报电路。下半年开通鸡西—哈尔滨载波电传电路。
  1958年之后,鸡西市人口猛增,电报业务量突破历史最高纪录。为确保电报通讯的时限和质量,1960年将鸡西—恒山、鸡西—滴道、鸡西—梨树3条电路由电话传改为人工电路。
  1976年,全局有线电报电路8条,即省内二级电路2条,市郊电路6条。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鸡西市经济飞速发展,电报业务量与日俱增。1977年后,鸡西—牡丹江二级电路、鸡西—恒山市郊电路由人工改为电传,增加电路,扩大服务网点。1978年,开通鸡西—柳毛话传电路;1983年,将鸡西—站前、鸡西—滴道、又将鸡西—牡丹江、鸡西—城子河等3条人工电路改为电传电路。同年11月,增开了鸡西—鸡东二级电路;又将鸡西—牡丹江电路由单工改为双工;1984年后为扩大电报通讯服务,方便用户,在市政府所在地的鸡冠区内增开了鸡西—磷矿、鸡西—和平所、鸡西—西鸡西所、鸡西—柳毛乡等人工电报电路4条。又将鸡西—麻山的话传电路和鸡西—梨树的人工电路改为电传电路。使市局至5个区局的电报电路实现了电传化。
  1985年末,全局共有有线电报电路16条。其中,电传电路9条,人工电路7条。
  二、设备
  1938年6月—1945年8月,鸡西电报电话局一直沿用1部音响电报机(振荡器人工电报机)。
  1948—1955年,仍沿用修复的旧机,由于电报业务量较小,可满足需要。
  1957年后,电报通信急剧增加。省局为市局调拨1部55型机械式电传机。该机通报速率为500波特,每分钟组合400电码,拍发1份50字电报,仅需30秒钟,比人工电报机提高工效2.5倍。
  1960年,省局调拨7部人工机,恒山、滴道、梨树3个区局由话传改为人工机。1963年,BZP—01型1—4路载报机投入生产,提高电路利用率和电报质量。1971年,新设置一部12路载报机,功率比1—4路载报机提高3倍。但二者皆系电子管组装,性能不佳,于1970年和1979年先后淘汰。
  1973年,2部64—4C型五单位自动发报机投入生产,该机通过电传打字机纸条作孔,减少差错,提高了电报通讯质量。
  1977年,ZB3196—8路路晶体管载波机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了电路利用率,且节 省能源。
  1978年,省局拨给1部NEFAX—22真迹传真机,可使用户拍发的电文、图表、照片等保持原型,不需译电,避免了电报在传输中的差错。1980年,淘汰了人工振荡电报机,实现全电讯打字机化。
  1984年12月,鸡西邮电局首次采用微机译报。用TQHY—1型中文译码机,比人工机提高效率30倍,电报差错率降到万分之一以下。
  1985年,全局拥有晶体管6—8载报机1部、电传打字机27部、单机头自动发报机4部、双机头自动发报机4部、电报转换架1架,中文译码机、真迹传真机、电报自动回询纠错机各1部。
  三、电报业务
  业务范围与资费沦陷时期,“满洲电电”及其在各地设置的电报电话局,实行以日本国模式的一整套电报管理业务。把电报分为官、商和新闻电报3种。其资费特点是以“语”为计费单位,日文每5个字为一“语”。官电和商电,汉文每语0.08元(伪满币),日文每语0.06元;新闻电报,汉文每语0.03元,日文每语0.02元;加急电报加倍收费。
  1946年10月,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制定统一的电报章 程和报话资费标准。1949年2月,与邮资一起调整了报话资费,电报每字基本费2000元(东北币,下同),密码电报加倍收费,军政电报按基本费1/2、新闻电报按1/4收费,译电费每字200元。
  1950年2月,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呈奉东北人民政府批准,电报种类分为普通私务电、军政电、全价政电、新闻电和祝贺电5种。10个月后,取消全价政电。
  1951年4月,在实行币制统一的同时电报资费随之作了变动。1958年,电报资费由每字0.135元降到每字0.03元。一直延续到1983年。由于电报资费不能随着电报业务量增长而适当调整,直接影响电报通信的自身建设,电报通信方式仍保持着架空明线和机械式电传的落后状态。
  1983年12月,开始执行新调整的电报资费标准:国内普通电报每字0.07元,新闻电报每字0.02元,译电费每字0.05元,加急电报加倍收费。
  1985年,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将电报分为8种: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和业务公电。鸡西市邮电局历年的电报通信中,普通电报的数量最多。
  业务量及收入1938年6月,鸡西电报取报所来去转报946份,1939年35919份,1940年100349份,收入为2.8万元(伪满币)。据1940年“满洲电电”编制的《满洲电气通信略史》记载,当年鸡西电报局达10万多份来去转电报通信中,30%是为掠夺煤炭而招募中国劳工的电报,45%是日本开拓团移民来鸡西后的私人电报汇款、私人通信,15%是日伪军政电报,10%是商报,没有一份是鸡西劳动人民的电报。在电文的使用上,95%以上是日文。在电报种类的划分上,把发往日本内地、朝鲜、台湾和东北地区的电报规定为国内电报,而把拍往山东、河北等地的电报,定为国际电报。
  1948年,鸡宁县邮电局电报业务总量4504份。1949年增至13907份,是1948年的2.09倍。1950年,鸡西人民群众开始使用电报通信,在全年18741份电报中,私务去报1992份。50年代,鸡西县邮电局拍发电报每年平均递增25.25%。1958年35507份,1960年,发报、来报、转报猛增到46.4万份,比1949年增长32.36倍。从1962年起,去报量比上年减少94717份。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鸡西市邮电局的去报量和收入逐年上升。去报量平均每年递增9100份,电报收入平均每年递增7200元。
  1978年以后,电报业务量和收入成倍增长。鸡西市邮电局每年平均增加1万份,1985年去报量增加到215247份,比1966年增长4.8倍,比1978年增长51.2%。电报收入,每年平均递增45127元,1985年,电报收入达472335元,是1966年的12倍,是1978年的4倍。
  无线电路1962年,鸡西市邮电局设置无线电通信,架设402型单边带收信机和55A型150W发信机各1部,开通了鸡西—哈尔滨无线电路,1963年,增开鸡西—牡丹江无线电路。无线电收发机逐年增加,至1980年增加到7部。1985年,开通鸡西—鸡东无线电路,取消原鸡西—牡丹江无线电路。

  鸡西市邮电局部分年份电报业务量及收入统计表
  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