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长途电话 一、网路
1939年8月,牡丹江—半截河、林口—平阳镇电信电话双信线连接鸡西街,鸡西地区开始办理长途电话业务。1940年6月,架设下城子—八面通—梨树镇双信线;11月,牡丹江—林口间、林口—滴道间连接构成牡丹江—滴道线;12月,开通东安—平阳—平阳镇双信线;同月,架设牡丹江—鸡西直达电路。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溃逃前夕,线路均遭严重破坏。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鸡宁县,由于军事需要,临时组成7人抢修小组,先后修复鸡西至滴道、恒山、平阳镇等线路,保证了苏联红军在鸡宁县各地驻军的通信联络。
1946年7月,鸡宁县邮电局组成以线务员为主的鸡西—密山线路抢修队。在当地政府和沿线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拆掉新兴—平阳镇飞机场军用电话线,又动员当地群众献出一些铁线,经电信员工与民工并肩携手,艰苦奋战,历时1个月,完成了鸡西—密山间长话线修复任务。
同年,开通与各矿区间的电路,办理长话业务。先后开通市、矿电路19条。其中,鸡西—恒山8条,鸡西—滴道4条,鸡西—麻山3条,鸡西—梨树(穆棱煤矿)4条。鸡西—城子河间电路并网后,长途电话可直拨市局长途台。
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战争暴发后,辽南部分工厂北迁,长话业务量明显增加。省局于12月为鸡西县邮电局设置1部载波电话终端机,开通鸡西—哈尔滨直达长途电话电路,连同1948年以来先后开通的4条电路,鸡西县邮电局已有二级电路5条,使来去鸡西县长途电话四通八达,保证了50年代工农业生产和党政机关的长途通讯需要。
1957年,市地方工业兴起,长话业务量剧增。1958年4月,省局委托哈尔滨市长途报话局设计,在鸡西—牡丹江长话电路中增开BBOT32型3路载波电话电路。1959年5月,省局又确定牡丹江—鸡西电路安装由省载波机工厂制造的3路载波电话终端机。至1960年,鸡西市邮电局长话电路增至14条,其中载波5条。1966年增至26条,其中载波9条。6年间电路增加85.7%,载波电路增加80%。
1967—1976年,长话业务量时升时降,处于不稳定状态。长话电路增加到46条,载波电路增加2倍。
1978年以后,为适应长途电话业务量迅速增长的需要,在不断增设电路的同时,尤其注重载波电路的增加,从而有效地提高电路利用率。1985年,长途电话电路共65条,其中载波电路51条。
二、设备
1939年8月,鸡西街设置电报电话局办理长途电话业务,业务量不大,长途电话的接续采取长途、市内电话合一的办法。即在市内电话磁石交换机中,放专号接续长途。1940年,设手动式交换机2部100门,长话接续靠市话交换机开放3个专号来完成。1945年8月,鸡宁县电报电话局专设25门磁石长话交换机1部。
1948年,鸡宁县邮电局沿用修复的25门交换机。1950年,设置1部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提高长话通信能力和质量。此后,随着长话业务不断增加,长话设备沿着现代科学通信的轨道向前发展。
更新长话交换设备1967年,鸡西市邮电局长话采用二席供电制交换机,淘汰磁石交换机。1977年,恒山区邮电支局安装400门准电子自动交换机,长途电话也由磁石交换机更新为四席502供电制交换机。1982年2月,滴道区邮电支局新设400门准电子交换机,长话交换设备改用四席508供电制交换机。1984年5月,麻山区邮电支局开通200门纵横制市话交换机,长途电话也更新为一席供电制交换机。1985年6月,梨树区邮电支局,新设500门步进制自动机,长途电话改为二席供电制交换机。至此,全局长话交换机共有25席(供电制)。其中,市局14席,滴道区4席,恒山区4席,梨树区2席,麻山区1席。
增设载话终端机1950—1957年,鸡西县邮电局只设置1部单路载话终端机。1958年又增设1部。1960年,新设3路终端机1部。至1966年,全局载话终端机发展到7部。其中,单路5部,3路2部。采用载话终端机,提高了长话电路利用率,使多个发话人在同一条电路上对话互不干扰,解决了长途电话业务量增长、电路拥挤的问题。
1970年,设置12路载话终端机1部,在一对线上可容13对人通话,成10倍地提高了长话通信能力。1973年,又增设ZR305型12路载话增音机1部,改善了长途电话的音质音量。1977年,载话终端机增至24部。其中,单路12部,3路11部,12路1部。保证了在当地不增加长途杆线的条件下对长话通信的需要。1978年以后,长话设备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提高通信能力上。使单路和3路载话终端机相对减少,12路机相应增加。到1984年,全局有载话终端机28部。1985年,全局有单路载话机12部,3路机6部,12路机6部。还有载话增音机2部,进一步提高了通信能力。
三、长话业务
业务种类沦陷时期,鸡宁县长途电话业务分为普通电话和军政电话。
“九·三”抗战胜利后,长话业务也曾一度分为军政和普通2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按照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性质,邮电部适时地进行了调整和改动。
1972年,长话业务分为7种。即防空情报电话、特种电话、首长电话、紧急调度电话、军政电话、新闻业务电话和普通电话。
1985年,为适应新技术和通信方式改进的需要,长话业务又改为6种。即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和公务电话。
长途电话按照不同的处理手续又分为:叫号电话、叫人电话和传呼电话。
此外,国内长途电话还办理下述特别业务:
预告电话——发话人预定通话时间,由邮电局预先告知受话人,按时接通电话的长途电话。
预约电话——发、受话用户预先约定通话日期和时间,按时接通电话的长途电话。
长途电话资费的收费方法1931年以前,属于国有长途电话的通话收费章 程规定:“长途通话,由所要之家答话起至话毕撤机线止,以3分钟为1次,未满3分钟者亦作1次计算,逾3分而未过6分者作2次计算,逾6分而未过9分者作3次计算,但通话最长时间不得超过3次,以杜绝久占电路之弊端。”新中国成立后,长话收费亦执行3分钟1次的收费标准,但超过3分钟部分按实际时间计费。“文化大革命”期间,长话收费曾一度按分钟计算,“文化大革命”后仍执行原标准。
长话夜间减价为便利群众利用长途电话,鸡西市邮电局至今仍实行每日7点前19点后长途电话的收费按寻常通话的半价计算。
附带费1966年前,鸡西市邮电局一直收取附带费,“文化大革命”中取消,造成邮电企业全行业亏损。经国家经委、物价总局、财政部同意,鸡西市邮电局自1980年7月1日起恢复部分邮电附带费。其中,长途电话恢复以下几种附带费:叫人电话加收叫人附带费、传呼电话加收传呼附带费,每张去话恢复3分钟基本费制度。
销号费1946—1965年,长话去话在挂号1小时之内,用户要求撤销挂号时,收取销号费0.10元。“文化大革命”初取消了销号费。1972年3月,鸡西市电信局恢复销号收费制度。
调整理顺市郊电话资费1957年,鸡西市郊区电话资费标准是比照长途电话标准按距离制定的。收费标准远低于农村电话收费标准。从1985年11月起,市郊(包括鸡东县)的电话资费比照农村电话新标准作了调整。
业务量及收入1940年,鸡西地区长途电话业务量达17960张。其中,去话11180张,收入11470元(伪币)。
1948年,鸡宁县邮电局长途电话去话16033张,来话13619张,转话2672张,业务收入13412元。1957年建市后,长话业务量迅速增加,仅出口电话,1958年上升到71821张,比1957年增长4.74倍,长话收入77414元,比1957年增长70%。
“文化大革命”中,取消长途电话附带费、销号费,虽然长活去话量逐年上升,但业务收入却下降了。以1964年和1971年2个年度比较,长话出口均在17万张以上,但收入1971年却比1964年少收93211元,几乎减少一半。1978年后,长话业务量和收入大幅度增加。1978年出口长话41万张,是1957年的34倍,是1952年的50倍;长话收入286772元,是1957年的6倍,是1952年的7倍。1985年出口长话606598张,是1952年的74倍、1957年的48.5倍;长话收入843208元,是1952年的22倍、1957年的18.4倍。
鸡西市邮电局部分年份长途电话业务量及收人统计表
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