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市内电话

第三节 市内电话


  一、网路
  1945年8月,鸡宁街电话网路集中分布在西起火车站,东至城子河大桥头的今永昌路、祥光路、红军路,并由永昌路向南延伸横跨铁路达发电厂、供电局方向。共有油浸木杆135棵,杆路长6.07公里。另有邮局(局址在永昌路276号)到伪鸡宁县政府(今鸡西矿务局二中旧舍)敷设地下电缆2延长公里。
  1949年,电话杆路总长为8.6公里,电缆2.8延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2延长公里,架空明线98对公里。
  1957年,用户装机数量增加,营业区不断扩大,杆线不断延伸。以市局为网路中心,向东延至钢铁厂,南至西太村,西至电石厂。1960年,全局杆路总长度73公里,是1949年的8.49倍;电缆总长度为20.3延长公里,是1949年的7.3倍;架空明线总长度为174对公里,是1949年的1.78倍。
  “文化大革命”10年间,杆路总长达150公里,架空明线152对公里,比1960年降低12.6%。电缆为45延长公里,比1960年增长1.22倍。
  1983—1984年,全局新增自动交换设备2000门,新装用户电话477部,创鸡西邮电局装机历史的最高纪录。所敷设的线路,完全采用现代较先进的架空电缆和地下电缆。城子河区电话并入市话网路,沿鸡城公路西侧敷设300对地下电缆3.9延长公里,并拆除了地面杆线。
  1985年,市中心区新敷设了从公安局至红旗路的12孔地下电缆管道247米,增加6孔管道219米,新敷设和平路6孔管道70米。全市市话杆路99公里,电缆长度增至98.9延长公里。
  二、设备
  市局交换机1929年,梨树镇设50号交换机1台,电话机35部。1938年,梨树镇电报电话局有磁石单式100回线交换机1台,用户电话机57部。同年,滴道街设电报电话局,有单式100回线磁石式交换机2台。1940年,梨树镇100回线交换机增至2台,用户回线73条,240回线分线盘1部,信号装置84号TA断续器2个,干电池20块。鸡西街设置手动式电话。有单式100回线交换机和特殊100回线交换机各1台,240回线分线盘1部,84号TA断续器2个,试验台1个,干电池12块,用户电话机138部。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溃逃时,电话设备遭严重破坏。苏联红军进驻鸡宁街后,“鸡宁地方维持会”指派原鸡宁县警备电话员工杨国栋等人组成临时电话局,8月20日修复沦陷时期残留下来的100门人工磁石交换机1台,为红军司令部安装电话机2部,并接通了有红军部队驻防的鸡西至平阳镇、滴道、恒山、梨树镇之间的电话,保证了苏联红军部队间的军事通信需要。1946年3月,鸡宁县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电话局给安装电话2部,又相继为东北军工部、发电厂安装电话。1948年,全县用户电话机15部,全县磁石式交换机总容量200门。保证了中共地方组织在鸡宁县境内对敌斗争、建立民主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通信需要。
  1949—1956年,全县电话交换机容量一直保持240门,用户电话机从80部增加到215部,7年增加1.7倍。
  1957年鸡西建市,行政区划扩大,经济建设加快,市话需要也随之增加。1958年鸡西市邮电局磁石交换机容量增至620门,是前7年的2.58倍;用户电话机增至443部,是1956年的2.06倍;但机械容量仍小于需求量。年末,鸡西市邮电局两次向省邮电局提出“1959年建自动化局”的报告,获得批准。1959年10月破土施工,几经周折,终于在1967年3月建起邮电综合大楼,安装千门步进制市话交换机,淘汰了人工交换机,实现鸡西市邮电局电话自动拨号,提高通信质量。至1973年,没有增加机械容量,仍保证新装电话用户的需要。
  1977年,鸡西市邮电局统一组成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准电子电话工程队,自行设计,自行安装,经月余时间,完成恒山区局400门准电子自动交换机安装工程,使恒山局实现由人工变自动交换的第一次更新换代。1981年9月开工,1982年4月竣工的滴道区局400门准电子自动市话交换机安装工程,使滴道局市话淘汰人工机,改用自动机械。
  1982年4月,在哈尔滨、伊春、佳木斯等兄弟局工程技术人员协同下,完成市局1000门步进制自动电话增容工程,拆除300门供电制人工交换机,使市局第二次实现市内电话全自动。
  1984年5月,麻山区局开通2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实现市话自动交换。1985年6月,全局最后一个使用人工交换机的梨树区局,由区政府集资8万元,从广州购进1台500门步进制自动交换机,开通使用。恒山、滴道区局,由于准电子交换机元件质量差,接通率低,通话效果差,更换5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至此,全市包括各区局实现了市话自动交换、自动拨号的全自动化。年末,自动交换机总容量达4700门,用户电话机3103部,在全市范围内结束了市话人工接续的历史。
  随着鸡西市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1982年2月,在鸡西市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私人纳费电话用户,1985年,私人纳费电话发展到15部。
  用户交换机1946年7月,东北工矿处接收鸡西矿区后,每新建1矿1井,均有各自的线路延伸。为畅通矿外通信联系,各矿交换机与市中心区邮电局的市内电话线网均有中继线连接。
  1949年,发电厂等几户中直企业装有用户交换机,并通过中继线与市内电话通信网连接。1959年,市内用户交换机发展到10个单位,总容量为1500门,电话机1000部。1966年总容量3020门,电话2346部。1978年,全市有33个单位装有交换机,总容量5940门,20年增长了近3倍,接入用户交换机的电话机3904部。1985年,装有交换机的单位增至64个,总容量为15010门。其中,自动交换机总容量12600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电话机10770部,含自动电话9090部。市内用户交换机程式,大部分进行了更新换代,自动交换代替了人工交换,改善了通信效能。采用纵横制交换机的有矿务局、市公安局、地煤局等25个单位,采用半电子交换机的有市民政局、啤酒厂等11个单位,采用供电制交换机的有煤机厂、站前饭店等23个单位。鸡西发电厂采用步进制400门交换机,市环保局更新为程控制电话。
  三、市话业务
  市话资费市话资费由月租费、装机费和其它费用组成。
  月租费1948年,市话资费先后调整了3次,每部电话月租费由3000元(东北流通券,下同)、3万元增至7万元。1949年又增至14万元。1967年,市局由500门磁石人工交换机更新为千门步进制自动交换设备,市话资费由三级局晋为二级局,月租费由5.5元上升到9元。
  1980年8月,实行新的市话资费。鸡西市邮电局市话机械容量为1000门,执行三级局收费标准,以乙种普通电话为例(下例同),每部电话月租费由过去的9元提高到13元。
  1982年6月,市话机械容量已达2000门,由三级局晋升为二级局,月租费由13元提高到18元。各区局市话机械得到更新和增容后,也提高了月租费的等级标准。
  1985年,鸡西市邮电局根据黑发字〔85〕第13号文件“关于市地电话实行地方浮动价格”的通知,从1月起执行市话资费以基本价目为基数向上浮动20%的收费标准,这样,每部电话月租费由18元浮动到21.6元。
  初装费1980年7月,鸡西市邮电局执行“市内电话新装用户收取初装费”的规定。根据新装电话用户的行业不同,大体分为3个类别,收取初装费的数额不一。每部新装电话,工矿企业收2000元,行政事业单位收500元,中小学校、幼儿园所收300元。
  1985年,初装费又作了调整,调整后每部新装电话,工矿企业收2500元,区街、乡办企业收1200元,行政事业单位及个体户收850元。至年末,5年共收初装费128.7万元,除1984年上缴7万元外,其余121.7万元全部用于市内电话机线增容、更新工程。
  市话收入1951年,市话收入5695元,1953年14155元,两年间增长1.49倍。1957年建市,麻山、梨树区局划归鸡西市邮电局,市话收入增至23335元。1967年,市局淘汰了人工机,更新自动交换机,为此后几年新装电话奠定了基础。1967—1977年,平均每年新装电话机100部,市话收入以每年平均10749元的速度递增。10年增长1.46倍。
  1978—1985年,市话增容、放号装机、市话收入均达鸡西市邮电局历史最好水平。这期间,市局自动直换机械增容2000门,各区局市话机械增容和更新1700门,7年间用户新装电话机平均每年200部,市话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1795元。1985年市话收入76万元,比1978年增长2.8倍。
  公用电话鸡宁县邮电局建局之初,在营业窗口设置公用电话1部,凡办理报话业务的分支机构,也设有公用电话业务。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公用电话每次收费0.03元。1967—1976年,公用电话停止收费。1977年恢复了收费制度,每次0.05元。1980年以后,鸡西市邮电局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站前邮电所、西鸡西邮电所、和平邮电所、市局服务公司和鸡西火车站候车室增设5部公用电话。

  鸡西市邮电局部分年份市内电话主要设备及收入一览表
  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