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十九编 农业
概述
西汉时期,鸡西地区出现原始农业。1406年(明永乐四年),女真人以原始方式种植谷物、打猎、捕鱼。
1924年后,随着穆棱煤矿建矿,穆棱铁路通车,鸡西地区农村人口增加。农户各自经营小块土地,凭借简单笨重的工具、粗放的耕作方法从事农业生产。
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日本侵略者与地主、富农相勾结,霸占土地,掠夺粮食,盘剥农民。到1945年7月,鸡宁县有耕地29572.4公顷。其中,日本开拓团占11.7%,日本人霸占“满拓地”占66.2%。余下22.1%的耕地,又被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去17.68—19.89%,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中农仅占耕地总数的4.42—2.21%。大部分农民给地主、富农、日本开拓团、满拓团当长工,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封建地主的双重压迫和剥削,虽常年辛勤劳动,依然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悲惨生活。森林资源受到野蛮破坏,造成大面积荒山秃岭,暴雨成灾,许多灾民背井离乡。
1946年6月,鸡宁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精神,在全县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消灭封建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1949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组织起来,劳动互助,大家富裕》的指示,积极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1951年春耕时,参加各种类型互助组的农户达到59.4%,1952年底上升到60.4%,并在新兴区红光村姜连有、下亮子区三排村李新、鸡林区丰安村朴太铉等3个模范互助组试办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互助合作运动贯彻自愿两利政策,优先发放贷款,推广优良种子,共产党员带头劳动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2年,全县粮豆播种面积21043公顷,比1949年的19933公顷增加1110公顷,增长5.5%;每公顷产量1512公斤,比1949年的769公斤增加743公斤,增长96.6%;总产量31835吨,比1949年的15335吨增加16500吨,增长1.07倍;农业总产值1261万元,比1949年的662万元增加599万元,增长90.5%。农村每人平均收入63元,比1949年增加7元,增长12.5%。
1955年1月,鸡西县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整顿和巩固合作社的通知》,在全县农村采取措施巩固已办的初级社,控制新办初级社。8月,县委召开全县农村工作会议,按照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中批判“右倾”思想的精神,检讨了象“小脚女人走路”那样领导农业合作化的倾向。农村工作会议后,全县成立95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参加农户2529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0.8%。12月末,全县有41个村申请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全县办了6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11006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2.2%。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农村的经济主要成份。
1958—1965年,鸡西市农业生产经历曲折的发展过程。曾超越农村生产力水平,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指标、高征购”、“一平二调”、“共产风”给农村经济造成很大破坏,加上1960—1962年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1963年全市农村粮豆总产量16945吨,比1957年的23220吨下降27.0%,每公顷产量下降11.6%。农业总产值一直在1500万元上下徘徊。同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调动了干部、社员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形势。1965年粮豆总产量达26365吨,农业总产值为2172万元,分别比1957年增长13.5%和30.5%。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市农村大批“资本主义”,割“资本主义”尾巴,严重挫伤了广大社员和干部的积极性。尽管开展“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村用电等,1976年,全市粮豆总产量33645吨,仍比1968年的35410吨下降4.98%。每人平均收入95元,比1968年减少4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2—1985年,中共中央就农村工作方针、政策,连续发布4个“1号”文件。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在指导思想上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进行了经济体制、生产结构、农业技术等一系列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1985年末,全市以家庭经营为基点的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5129户,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生产上的窝工、低效弊端。同时出现新经济联合体30个。全市粮豆总产量39015吨,比1976年增长16%;农业总产值为5665万元,比1976年增长63.4%;农村每人平均收入达458元,比1976年增长3.8倍。农业内部结构经过调整,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农、工、商、服、建综合发展方向转变。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由1978年占86.3%下降到66%,林、牧、副、渔业产值由1978年占13.7%上升到34%。乡村企业发展到3593户,从业人员21672人,总收入6998万元,纯利润484万元,缴纳税金332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20.1倍、2.1倍、3.59倍、1.38倍、3.22倍。由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一部分农民已先富起来,全市农村储蓄额达1400万元,农民的文化生活、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