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互助组
第二节 互助组
1946年,鸡宁县进行土地改革试点的区、村,农民首先分得了土地、牲畜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以亲友邻居搭伙组织变工队,也称临时插犋组。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有牲畜、农具的农户与无牲畜、农具的劳力户结合,换工插犋,以共同种上地为目的,实行人工、马工一顶一的办法,打粮归自己,一年一结算,用粮食找齐。
1947年,随着土改运动的深入,分到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临时插犋组也相应增多。同时,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视田间作业的需要,三五户自愿结合组织临时互助组,根据作物的播种时间和各户的准备情况,协商安排作业的先后顺序,或交叉进行,直到全组各户种上地为止,一般是一季一结算。
1948年10月,全县土地改革结束后,鸡宁县委立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来。积极宣传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和自愿互利的政策,发动共产党员带头加入互助组,带头兑现政策。对换工组、互助组发放农业贷款、贷种子、贷救济粮和优先推广农业技术。全县农民响应中共中央关于“组织起来,劳动互助,大家富裕”的号召,积极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有的区、村农产将土地、畜力、农具入组,劳动力、作业程序、种植面积、品种,由组内统一计划、统一安排,称常年互助组。到1951年春耕时,全县参加各种类型互助组的农户达59.4%。同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要求各地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鸡西县委积极推进互助合作运动,到1952年底,全县互助组数达678个,加入互助组的农户6234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60.4%。全县新开荒地2300公顷,比上年增加土地面积4.4%。粮豆每公顷产量1512公斤,比上年增长36.5%;总产量31835吨,比上年增长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