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地资源 一、土壤 全市土壤有暗棕壤、草甸土、白浆土、石质土、沼泽土、河淤土、水稻土7个土类。以暗棕壤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70.5%,绝大部分为林业用地,宜于发展多种经营。
二、耕地 全市耕地46246.8公顷。1985年,全市计划内耕地25914公顷,分布在山前漫岗及河谷两岸平原,坡耕地面积达19020公顷,占73.4%,水土流失严重。
三、林地 全市林地98825.2公顷。1982年,森林覆盖率由1976年的34%回升到37%。其中,农村林地8546.7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6%,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属石质暗棕壤、砂石质暗棕壤。“文化大革命”中,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自然生态系统失调。全市人民开始营造水土保持林,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荒山 全市荒山30514.3公顷,土层较薄,生有低矮的蒙古栎、毛榛、胡枝子等,覆盖率在10%以下。土壤类型为石质或砂石质暗棕壤,荒山荒坡宜于发展林业(包括果树)和畜牧业。
五、水域 全市水域3865.7公顷,可以利用养鱼的面积867.1公顷。1982年,利用养鱼面积456.5公顷,占可利用养鱼水面的52.6%,尚有47.4%的水面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1980—1982年,经过土地资源区划,根据土地质量划分等级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将全市36246.8公顷耕地划分为5个等级。
一等地 面积2543.6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适应性广,地势平缓,地层厚,水源丰富,日照充足,多分布在穆棱河沿岸及各支流河谷平原,土壤为河淤土、厚层草甸土等。
二等地 面积3006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3%,适应性较广,但对作物有选择性,土壤是山地草甸土和水稻土。
三等地 面积2913.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适应性也较广,对作物选择较差,坡度一般在5—10度,保水保肥性能差,主要土壤有岗地中层白浆土、砂质暗棕壤。
四等地 面积3098.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6%,对农业适应性差,适用于林业和牧业,地势低洼,主要土壤有低地草甸土和沼泽土。
五等地 面积23343.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4.4%,对农业适应性差,适用于林业和牧业,坡度大于15度,无霜期短,土壤为砂石质暗棕壤和石质暗棕壤。
还有等外地1341.3公顷,占3.7%。
鸡西市土地资源构成具有独特之处,低山丘陵面积大,森林覆盖率较低,微地貌类型多样,耕地分布在岗、平、洼地,给土地统一管理、综合整治增加一定难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注重发展温室、塑料大棚、小棚及地膜覆盖保护地蔬菜生产。1980年达92公顷,蔬菜茬次比露地增加1—1.5茬,增加蔬菜商品量,缩短了春、夏菜供应淡季。到1985年,全市城、矿、乡合力修建防洪堤58.22公里,保护耕地2266.7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39.7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1.7%,占坡耕地面积的77%。在荒山荒坡栽植果树1366.3公顷,建立蚕场4972.7公顷,使全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均得到利用。
1983年鸡西市土地资源构成表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