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粮豆

第二节 粮豆


  1907年,鸡西地区的张家街、鸡冠山、黄泥河子、平阳镇、城子河、梨树沟有200多户人家。这些从关内迁移来的垦荒者,开垦荒地种植玉米、大豆、谷子、高粱等粮豆作物。由于生产工具简单,地广人稀,广种薄收,尽管土地肥沃,产量却很低。随着鸡西地区煤炭资源的发现和开发,人口逐渐增加,粮豆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产量仍然很低。
  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土地大部分被日本侵略者强占。1935—1940年,日本“开拓团”分3批迁入城子河、哈达河、兰岭、碱场等8个点,以强制手段低价从农民手中“收买”土地3458.6公顷,满拓地19576.9公顷,大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给日本开拓团、满拓团当长工,粮食种植面积缩小,总产量减少。
  1946年6月,鸡宁县实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部分土地。当年,全县粮豆播种面积23669公顷,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80%,每公顷产量831.4公斤。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617公顷,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2.2%,每公顷产量1200公斤。全县粮豆总产量1967.8万公斤。1948年,全县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农民分得了土地,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全县粮豆种植面积27200公顷,每公顷平均产量1219公斤,总产量3315.7万公斤。
  1952年,翻身农民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始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全县办了6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92.2%。粮豆种植面积21630公顷,粮豆总产量3197万公斤。
  1958年,全市组建8个农村人民公社。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群众认真贯彻郊区农业“以菜肉蛋为主,全面发展生产”的方针,粮豆种植面积一般不扩大,年际间的播种面积略有变化。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穆棱河两岸平原地区,大田作物分布在远郊坡岗地上。由于管理过于集中,劳动计酬不尽合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1959年,全市每公顷平均产量1279公斤,比1952年下降15.4%。由于受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1963年粮豆总产量比1957年下降27%。一些生产队每人平均口粮不到100公斤皮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民公社被“造反派”夺权,生产无人管,粮豆种植面积减少,单产降低,总产减少,粮豆总产量2532.5万公斤。1968年,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相继成立革委会,生产有人管理,粮豆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单产、总产也相应提高。1970年,全市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粮豆种植面积增加到20452公顷,每公顷产量1828公斤,总产量3738.5万公斤,比1966年增长47.6%。1975年,全市推广科学种田和新式农机具,大田作物实行耙茬播种或平播起垅,水稻生产推广中棚旱育苗。全市粮豆播种面积1957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2469公斤,总产量4831万公斤,比1970年增长29.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3年,全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自主权,粮豆种植面积相对减少,加上当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单产降低,全市粮豆总产量为3649万公斤。1984年,全市粮豆播种面积恢复到19612公顷,每公顷产量提高到2708公斤,总产量达5310万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全市粮豆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6.1%,种植品种也有较大的调整,与1980年比,大豆种植面积增加3.5%,水稻种植面积增加1.01%,小麦种植面积减少0.11%,玉米增加0.2%,谷子减少7.11%,高粱减少11.39%,杂粮增加0.93%。全市粮豆总产量3901万公斤,比1980年减少16.7%,比1984年减少26.5%。

  1949—1985年鸡西市粮豆播种面积及单产、总产量统计表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