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果树

第四节 果树


  1945年前,鸡宁县仅有少量的山杏、山葡萄、山梨等10余种野生果树。1948年土地改革结束后,部分村屯农户在房前屋后栽植果树。1955年,全县有各种果树1.8公顷,年产水果1万公斤。1957年,市农林水利局设园艺科,管理、指导全市果树生产。1958年,丰乐人民公社红旗大队建立第一个集体果园,当年栽植杏、李子、苹果树5公顷。1959年4月,建立鸡西市朝阳果树示范场,为郊区社队发展果树生产示范、培育苗木、提供技术,当年栽植果树4公顷。1960年,又在朝阳果树示范场建果树苗圃4公顷。1963年,红旗、柳毛、麻山、红星公社的红旗、安山、麻山、西太生产队相继建立集体果园。全市果树面积达226公顷,年产水果70690公斤,比1955年增长6.1倍。同时对果树品种结构加以调整,积极引进、试栽、推广优良品种,实行苹果、梨、杏、李子、葡萄等核果和浆果树种配套,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制定发展樱桃、草莓和醋栗等小核浆果,改变小、酸、涩水果,发展大、中型水果的规划,使全市果树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1964年,市农林水利局先后派出4名果树科技人员去外地参观学习,并引入东光苹果和金红(一二三)、丹东大黄杏、牛心李、红香水葡萄、大小香水梨、苹果梨等100个果树品种,其中有30个具有发展前途的果树品种在全市各果树园安家落户。1965年,市朝阳果树示范场苗圃为郊区社队提供果树苗木4.9万株,全市果树生产所需苗木基本实现自给。果树园由1963年的5个发展到52个,年产水果17.5万公斤,全市每人平均占有量0.34公斤。
  1969年,社会上刮起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歪风,果树大批被砍掉,仅麻山公社麻山七队就砍掉8年生果树2公顷。1970年3月,市革委对发展果树生产重新给予肯定,并印发《果树生产方案》,全市果树面积发展到800公顷,比1965年的289.3公顷增长1.77倍。1971年10月,市农牧局、商业局、科技局联合印发《鸡西市果树优良品种简介》,供果树生产队选育、培育果树新品种参考。1973年1月,成立由9人组成的鸡西市果树技术、科学研究领导小组。3月,市农牧局组织5名果树技术员赴青岛市果树试验站学习果树密植技术,当年在市朝阳果树示范场建密植苹果园13公顷,并在全市种植苹果、杏、葡萄、梨、李子的大果园中推广。到1974年,全市果树面积达852公顷,有各种果树25万株,年产水果70万公斤。
  1976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不切实际地提出实现“粮食自给”的口号,全市有368.7公顷各种果树被毁掉。1977年春,市农牧局对全市果树生产下降问题向市政府写了报告。3月,市委副书记、市革委副主任李景明明确强调发展郊区果树生产,对改善城矿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提出对果树生产场、队实行补助口粮政策,对个人的果树应予保护。市、区、社组织200名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指导果树生产,市朝阳果树示范场苗圃提供6.5万株果树苗,使全市果树面积恢复到600余公顷。
  1978年,市革委投资2万元,用于果树基地建设,在朝阳果树示范场新栽果树24公顷,果树面积达100公顷,成为全市果树和水果生产基地。1979年,依据鸡西市气候特点,把发展葡萄生产作为重点,在朝阳果树示范场繁育葡萄苗,又从大连等地引入红香水、巨丰等5个葡萄品种,在红旗三队、安山四队试栽。到1981年,全市有葡萄园面积56.5公顷,3.5万株,年产22.6万公斤。1982年,市政府提出新建10个3.3公顷葡萄生产基地规划,拨款2万元作补贴费,当年新栽葡萄苗43.3公顷,向密植、立架、地膜覆盖、提高单产方向发展。同年10月,在全省葡萄生产经验交流会上,市农业局局长方玉琢、市朝阳果树示范场副场长张润生分别介绍了《发展果树生产,为城市需要服务》和《葡萄立架密植的经验》的经验。1983年,市农业局对27个果树园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同年5—8月,省农业局王秀生、东北农学院祖荣、关书杰、辽宁省农科院杨斌、吉林省农科院邓吉光等21位专家、学者先后到鸡西市考察果树生产。到1985年,全市有果树园330个,面积663.8公顷,果树品种主要有金红(一二三)、东光苹果、红香水葡萄、巨丰葡萄、大小香水梨、苹果梨、丹东大黄杏、牛心李子等品种,年产各种水果130.7万公斤,全市人均占有量1.62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