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良种繁育推广

第五章 种子

第一节 良种繁育推广


  1945年前,农户用种子自备自用,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多采用穗选或扬场留上风头籽粒做种子。黄瓜、茄子、豆角、马铃薯等蔬菜多在秋收期选留硕大者做种子。因沿袭使用农家单一品种,产量低。粮食每公顷平均产量1050公斤(每市亩产70公斤),蔬菜每公顷平均产量7500公斤(每市亩产500公斤),有的豆角、黄瓜摘果二、三次即落架。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委、县政府把良种推广作为农业增产措施来抓。1954年初,县政府举办第一次全县性良种示范展览会,推广小麦、谷子、大豆、水稻等14个品种,示范面积11.6公顷,推广面积538.9公顷,增产20%,农民开始认识推广良种的重要意义。
  1958年,成立鸡西市种子站,编制3人,贯彻“四自一辅”(自选、自繁、自留、自用,短缺品种国家统一辅助)种子工作方针,当年生产良种63万公斤。其中,市种子站经营推广水稻等良种10万公斤。4月,在条件较好的长青公社城子河大队第四、第五生产队建立鸡西市园艺试验站,耕地47公顷,农工74人,进行繁育蔬菜良种试验。第一年生产白菜、萝卜、油菜、菠菜、豆角等良种1万公斤,到1962年,连续5年每年繁育大花心白菜良种5000公斤以上,全市自给有余并支援外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刚刚兴起的农业良种繁育推广工作受到冲击,种子机构被取消,技术人员被下放,“多、杂、乱、劣”种子扩散。1966年良种销量比1965年减少11.7万公斤。
  1970年,市革委决定恢复种子站,重新开展良种繁育推广工作。到1972年,农作物良种繁育推广的有大豆品种荆山璞和黑河54,小麦品种克强、克壮,玉米品种英粒子、白头霜,谷子品种大粒黄、白砂谷,高粱品种歪脖子张,水稻品种弥荣、兴国、普选10号,蔬菜良种大青刺黄瓜、巴彦青椒、大花心白菜、通化白菜、灯笼红萝卜等。因一些干部、社员有“疼工惜分”、广种薄收思想,良种推广面积只占蔬菜、粮豆播种面积的15%左右。
  1973年,市种子站积极推广呼兰县莲花公社“三级三有”(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都有主管种子工作队伍,有基地,有仓库)的经验,在全市8个公社都建立了种子站。1974年,社社建立良种场、种子库,逐步形成种子工作系统。属于市级良种场3个(其中,国营城子河良种示范场1个)、公社级良种场10个、良种基地队6个,良种繁育面积540公顷。其中,蔬菜良种繁育面积360公顷,占66.7%。良种生产量达46.65万公斤。其中,蔬菜良种4.15万公斤,水稻良种20万公斤。良种繁育推广面积占45%,比1972年增长1.25倍。基本上结束“伸手要,靠外调”良种的历史。这个时期繁育推广的良种蔬菜有牡丹江1号、“83—1”白菜,冬青、冬红萝卜,老来少、津研2号黄瓜,牛心“柿子”,中蔬4号、强力米寿、小桃蕃茄10个品种。粮豆作物有合丰25号、合丰9号、合丰30号、黑农19号、黑农26号大豆,克旱9号、克旱7号小麦,合光9号谷子,“东农248”、黑玉78号、龙单1号、龙单5号玉米,同杂2号高粱,牡交8号、牡交30号水稻等15个品种。上述良种推广后,均比当地农家良种增产15—20%。
  1976年后,全市实施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有计划地组织供种“四化一供”种子工作方针,使良种繁育推广进入新发展时期,出现面积大、标准高、效益好的新特点。1985年,全市良种繁育推广达167个品种、51.75万公斤。其中,蔬菜良种93个品种,6.75万公斤,比1980年增长1倍,平均每年递增14.9%;粮豆良种74个,45万公斤,比1980年增长7倍,平均每年递增51.5%。粮豆、蔬菜作物良种推广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80—85%,种子质量达到省规定的二级标准,具备了抗病、早熟、高产、适应性强的特点,增产幅度达30%。黑油光茄子每公顷产量突破4.5万公斤,牡交30号水稻每公顷产量超过9000公斤,均比当地品种增产50%,闻名于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