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肥料施用
第六章 技术措施
第一节 肥料施用
1945年前,鸡宁县人少地多,土地肥沃,农民种地基本不施肥,靠自然地力生产粮食,广种薄收,产量很低。
1948年,鸡宁县土改运动结束后,翻身农民分得了土地。1949年全县成立临时性、季节性、常年性互助组后,开始积农家肥,往地里送粪,多打粮食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6年,全县办起6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鸡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的方针,号召农民积肥,各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积肥队伍,冬季到城里掏厕所积肥送粪。
1958年,全市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市人委要求全市70%的土地每公顷施肥2万公斤,全市农村掀起积肥送粪热潮,城市厕所由各生产队承包,负责掏粪、清扫。1960年,全市农田施肥面积2333.3公顷,施农家肥5亿公斤、化肥100吨。菜地全部达到每公顷施农家肥3万公斤,追施化肥60公斤;大田每公顷施农家肥1.5万公斤,追施化肥90公斤,施肥面积占50%。
1978年,草炭混合肥在全市得到推广和普及,高温造肥也在部分社队推广,各社队都建立了长年积肥队伍,年积肥量15万吨,平均每公顷耕地施农家肥4500公斤,化肥135公斤。粮食平均每公顷产量2663.3公斤,大豆1845.8公斤,马铃薯2505公斤,蔬菜每公顷产量比新中国建立初期增长3倍以上。
1983年,全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从“大帮轰、卯子工”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收成与农民切身利益挂钩,同时市政府还制定养地基金政策,广大农民舍得往地里施肥,积肥的积极性较高,全市积肥量达到18.5万吨,平均每公顷耕地施农家肥18750—22500公斤,化肥总施用量8822吨。其中,氮肥6311吨,磷肥149吨,钾肥178吨,复合肥2184吨,全市耕地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111公斤。全市粮食总产量28670吨,平均每公顷产量2328公斤。1984年,出外搞副业的农民增多,积农家肥相对减少,化肥施用量达3829吨,粮食总产量达41200吨,平均每公顷产量达3045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全市耕地化肥施用量达4963吨,粮食总产量29245吨,平均每公顷产量2414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