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技术推广

第三节 技术推广


  1953年,鸡西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成立后,全县各区相继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过试验、示范,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58年,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市耕地普遍实行平播的基础上,推广耙茬播种和平翻垅作,使耕作制度向着翻地与耙茬相结合、垅作与平作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同时推广农林29号小麦、满仓金大豆、薄地粗2号谷子、弥荣水稻等优良品种。
  1970年后,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市推广深松、旋耕农机具,解决耕层浅、犁底层硬、表土不平、整地粗糙的问题。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已基本实现3年1供,高粱、玉米良种得到推广应用,嫩单三、嫩单一玉米、同杂2号高粱等优良品种,年供应量达60%左右。水稻从人工撒播和30厘米条播的老习惯中改变过来,育苗栽秧面积得到迅速推广。
  1980年后,随着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全市施肥料采用1年满肥、2年借力、每隔3年轮施1次底肥的方法;化肥采用种肥、追肥相结合,氮肥、磷肥、钾肥配比使用,使肥料结构由单一向复合方向发展。同时在施用方法上由表层施转入深施,由1层肥转向全层肥,满足了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推广的作物优良品种有:克旱6号、克旱9号小麦;奋斗25号、东农64—278、合丰22号大豆;高杆黄谷子;合江19、合江20、牡交30水稻;嫩单3号玉米;同杂2号高粱,全市实现良种化。种植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麦由60年代的30厘米双条平播为主、70年代的15厘米条播和15厘米双条平播为主改为15厘米双条播为主;大豆由条播变为满垅灌;水稻实现旱育苗插秧,行株距离和每穴株数,从60年代的20厘米×130厘米×20株、70年代的23厘米×8.3厘米×10—15株为旱育苗稀插秧30厘米×10厘米×10株,每公顷播种量由300公斤减少到1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