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白瓜子

第七章 土特产品

第一节 白瓜子


  白瓜子,俗称面瓜子、角瓜子(西葫芦子)。按子形分为雪白、光板、黄厚皮和毛边4个品种,是鸡西市传统的土特产和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鸡西市农民生产的白瓜子具有个大、皮薄、子仁饱满的特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深受客户欢迎。
  50年代初,白瓜子生产由农户自由种植,每户几十棵不等,多为补充蔬菜自食,秋季将部分瓜皮作为养猪饲料,瓜子经过晒干炒熟,到市场自由出售或年节作为待客用品。1956年,鸡西县白瓜子种植面积10公顷,主要是调剂市场居民蔬菜供应品种,以解决蔬菜淡季供需之间的矛盾。1958年秋,省人委有关部门召开多种经营生产会议,强调搞好白瓜子生产,扩大市场供应、出口创汇。1959年,市人委将白瓜子生产纳入生产计划,下达到各区(社)组织落实,并在恒山、麻山、梨树、兰岭、柳毛、长青等5个条件较好的区、社建立白瓜子生产基地200公顷。
  1960—1962年,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城乡居民口粮偏紧,生产近100万公斤西葫芦、面瓜多为以菜代粮,并支援大兴安岭林区20万公斤。1964年,市农业园艺研究所(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技术员高爱忠、王金乐培育甘栗面瓜0.5公顷,繁育面瓜良种50公斤。市种子公司和良种示范农场从山西省大同市园艺研究所引进阿尔及利亚角瓜,在市良种场和兰岭公社永胜大队试种,繁育良种2000公斤。1975年前,在全市种植面积曾达30公顷。
  1977年,市农业局、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组织100名干部深入郊区各公社、生产队,向干部、社员宣传政策,鼓励集体和社员积极生产白瓜子,落实交售白瓜子任务,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当年,种植面积300公顷,交售白瓜子15.4万公斤,其中出口12.5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专业承包等政策,有力地促进白瓜子生产。1979年,白瓜子种植面积发展到489.5公顷,比1978年的386.1公顷增加103.4公顷,增长26.8%,交售商品菜723.8万公斤。因受国际市场影响,白瓜子收购量减少。
  1983年1月,市政府将白瓜子生产纳入年度生产计划,市种子公司提供面瓜良种13228公斤,白瓜子种植面积1073.1公顷,比1979年增长1.19倍。1984年,市政府在下达1056公顷白瓜子种植面积的同时,下达30万公斤白瓜子交售任务。市农业局、供销合作社、外贸局积极协调,组织人员深入兰岭、麻山、梨树、柳毛、民主乡白瓜子生产基地,安排生产与定点交售,使全市交售白瓜子达到48.5万公斤,超过市政府下达交售任务的61.7%。1985年春,市供销合作社提供白瓜子外贸出口量34.5万公斤,由市种子公司收购,销往深圳14万公斤,增加收入2.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