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国营场站第一节 果树示范场 1959年,鸡西市人委决定从鸡冠区红星公社朝阳大队第五生产队划出19户社员、21个劳动力、85公顷土地,建立鸡西市国营朝阳果树示范场,总面积330公顷。当年栽果树4公顷,生产粮豆8万公斤,收入2.9万元。1960年,果树面积发展到30公顷,建果树苗圃4公顷。1962年春,市朝阳畜牧场下马,2栋草房、7公顷耕地和部分荒山划归朝阳果树示范场。
1963年,全场农工102人。1964年,全场农工用手镐刨穴栽植果树。到1965年,全场自育果树苗11.3万株,果树面积72.5公顷,水果产量1.2万公斤,盈利5.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6.1万元。
1969年,寇小海任场长,按民兵排、班作业,成立果树科研小组由张润生负责。1970年,寇小海、张润生分别带领职工赴辽宁省锦州市前所果树场、大连市农业科研所、河北省昌黎县果树研究所、北京市植物研究所、山东省济南市葡萄试验站、烟台地区园艺场参观学习。回场后,建立2.6公顷的试验果园,先后举办2期果树学习班,为郊区社队培养果树技术员100人。1972年,果树面积发展到94公顷,引进金红、东光苹果,八里香、苹果梨,白杏,绥棱红、牛心李,红香水、巨丰葡萄果树优良品种。当年水果产量9.3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6.75倍。1973年春,果树场派3名技术工人赴青岛市果树试验站学习密植栽培经验后,建立密植果园13公顷。1974年,果树场用1.2万株山葡萄根取代贝达砧木,每公顷栽苗6660株,采用单行双臂立架,以美洲红、红香水、耐格拉品种为主。5月,建鸡西市朝阳水果罐头厂(独立核算),职工10人。当年建厂当年投产,生产水果罐头24万瓶,全部由市供销社果品站销售,实现利润4万元。同年冬,场领导发动全场职工将70公顷2.6万株果树进行冬灌,增施淤泥1.3万立方米,1975年水果产量获得36.3万公斤的好收成。市果品公司收购8万公斤水果,发往北京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1976年,受“农业学大寨”、“以粮为纲”的影响,片面追求粮食自给,毁掉果树23.9公顷,果树面积由1972年的94公顷下降到70.1公顷。1977年,果树场职工增加到231人。其中,上山下乡知识青年39人。场党支部坚持以果树生产为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继续投入果树基地建设,到同年秋补栽断空果树苗5万株,新栽果树近6公顷,果树面积恢复到76公顷。其中,1.8公顷葡萄开始结果,年总产量1100公斤;13公顷密植苹果园,平均每公顷产苹果1.5万公斤,比一般果园增产40%,原定计划水果产量18万公斤,实际达27.7万公斤,比计划增加9.7万公斤。
1978年,地方财政为市果树示范场发展果树生产投资2万元,当年新栽果树24公顷,计达100公顷,比历史最高的1972年增加6公顷。1980年,采用地面撒药与地膜覆盖的方法消灭李小食心虫。张润生、徐立本、范喜德撰写的《综合治理李小食心虫》一文在1980年《黑龙江省园艺》刊物上发表。1981年,市果树示范场采取3项改革措施:一是改“大帮轰”为场、队两级核算,队为基础,联产计酬;二是改场部统权过死,让队干部有职有权、有责有利;三是建立健全产销、分留、费用等规章制度。6个果树队普遍加强管理,当年产水果51.9万公斤,总产值25万元,新栽果树26.6公顷,培育果树半成苗16万株。新建2000平方米育苗室,为全市社、队、场发展葡萄生产提供种苗18万株。1982年,市果树示范场新栽果树13.6公顷,苹果、梨、杏、李、桃5大树种齐全,金红、东光苹果,八里香、467、73—2—1梨,宝清2号、大珍杏,绥棱红、吉林6号李,白凤桃等优良品种占主导地位。9月8—10日,省农业局、供销合作社联合在鸡西市召开全省葡萄生产经验交流会,到会的80名省、市、县农业局领导及各果树示范场场长参观了市果树示范场。场长汤洪鹏、副场长张润生分别介绍了“坚持办场方针、发展多种经营”和“葡萄立架密植丰产”的经验,受到与会者的称赞。12月,农艺师、副场长张润生应用的果树地膜覆盖、葡萄双臂架生产技术获省级奖。在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张润生被选为出席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5月始,黑龙江省农业局经济作物处处长王秀生、东北农学院教授祖荣、副研究员关书杰、辽宁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杨斌、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邓吉光等21位专家、学者到市果树示范场考察,对葡萄立架密植生产、大面积果树“矮小密”等经验给予肯定,吉林省农科院还引去东光苹果为亲本搞杂交。9月2日,全省果树生产会议在鸡西市召开,农艺师、副场长张润生在会上介绍了“突出果树生产,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10月,东光苹果和用东光苹果加工的水果罐头,经国务院农业部专家鉴评为鸡西市特产,并扶助无息贷款15万元。同年,果树队增加个人承包除草、灌水、补苗、施肥、深翻换土、刮老翘皮、清园、嫁接桥接、治腐烂病、打药、摘虫果、拿虫卵和防治青叶蚕、秋季防寒等13项内容,使果树保苗率达97%,成苗率达94%,病树死亡率不超过1%,虫果率控制在5%以下。1984年8月13日,曾于1947年任鸡西县土地改革工作团团长的李尔重、副团长马东波等13位老干部,在原市长王贵陪同下回访鸡西市并参观市果树示范场,对昔日穷山沟如今变成花果山格外高兴。
1985年,全场承包单位138个,职工314人。其中,干部9人;卫生所1所、医务人员2人。小学与戴帽中学各1所,教职工18人,在校学生145人,其中,中学生55人。汽车5辆、拖拉机混合台23台。土地总面积333.3公顷,果树总面积179.2公顷。其中,苹果89.9公顷,占50.2%;杏33公顷,占18.4%;梨30公顷,占16.7%;李11公顷,占6.1%;葡萄8.4公顷,占4.7%;桃、山楂、草莓、苗圃等4.3公顷,占2.4%;试验园2.6公顷,占1.5%。形成苹果、杏、梨、李、葡萄、桃6大品类、130个品种。年产水果60万公斤,年总产值96.4万元,承包户上缴利税15.4万元,出售苗木8万株,生产水果罐头300吨。固定资产原值达71.5万元,比1977年的51.7万元增长38.3%,列黑龙江省32个果树场之首。
1959—1985年鸡西市果树示范场主要良种表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