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管理
第三节 农机管理
一、生产经营管理
1959—1961年,全市农机社有社营期间,农机没有专人管理,生产计划性差,作业不讲成本,代耕费随意要价,管理比较混乱。1962年开始国家办农机站,加强了管理。直属机耕队(分站)设队(站)长、机务队(站)长、核算员、保管员各1人。开展“三好”(机具维修保养好、作业质量好、安全生产好)、“两高”(作业质量高、机车利用率高)、“两省”(节省油料、节省修理费)为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冬闲季节,站、队组织包车组长、驾驶员深入社队勘察地块,制定作业线路图,按顺序组织代耕。总站制定《关于对机站机耕队人员奖惩办法的八项规定》,提出对机耕队实行“三定”(定人员、定机具设备、定服务范围),对车组实行“三包”(包任务、包质量、包消耗)。同时,加强核算制度,机站和机耕队内部实行油票制、“假钱”制。1963年春耕阶段完成2221.8公顷,平均耗油13.8公斤/公顷,比省规定指标降低8%,比1962年平均每公顷耗油23.4公斤降低41%;作业成本为26.25元/公顷,比1962年平均成本42.8/公顷降低37.5%。1963—1964年,徐永森2617包车组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平均耗油1.2公斤/公顷,成为全市农机战线模范包车组,在全市开展了学赶徐永森包车组的竞赛活动。1966年,机车平均作业量比1963年提高33%;耗油13.5公斤/公顷,达到规定指标;作业成本20.3元/公顷,降低5.2%,比省定指标15元/公顷高35%。
1967年,农机下放社队经营后,管理一度比较混乱。1972年,建立健全农机管理机构,农机管理干部由53人充实到65人,基层科站由原来6人充实到12人,区、社建立农机管理站,有2辆机车以上的大队建立机耕队,1辆机车的大队由综合队管理,实行单车核算。一些大队建立了由领导干部、贫协代表、驾驶员组成的农机化管理委员会。6月,对全市拖拉机驾驶员进行了考核登记。1974年,制定《鸡西市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细则》,明确区、社农机管理站是管理农业机械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扶助群众办好农业机械化的基层单位。实行管、供、修一条龙的管理体制。1982年,全市农机总作业量达到189173公顷,比1966年提高17倍。其中,农业作业量85010公顷,非农业(运输)作业量104163公顷。平均在册每千瓦完成作业量6.1公顷,拖拉机出勤率66%,平均耗油14.7公斤/公顷。
1983年以后,农机生产和农户收益直接挂钩,生产项目扩大,经营更加精心。1985年,全市完成农机总作业量234333公顷。其中,农业作业量125134公顷,非农业(运输)作业量109199公顷。平均在册每千瓦完成作业量4.3公顷,平均耗油量12.5公斤/公顷。在全市1509个农机专业户中,年纯收入0.5—1万元的497户,1万元以上的有56户。
二、机务管理
1961年前,农机社有社营阶段,偏重于使用,忽视机具保养和维修,有些机械趴窝时间甚至超过使用时间,拖拉机出勤率平均不到40%。1962年,国营办农机站期间,贯彻“防重于修、养重于治”的方针,机务队(站)长重点抓机务管理。做到机车有库,农具有停放场。农机具按时按号进行保养和维修。拖拉机出勤率平均达到65%以上。
1967年,农机移交社队经营初期,又出现管理不善局面,多数没有专门库房,农机具乱扔乱放,规章制度不健全。到1972年,市农机局和区、社农机管理站恢复后,把加强各大队农机3库(机库、油料库、另配件库)、1场(农具停放场)建设和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提到重要议程。到1974年末,除个别新进机车的大队外,原有车大队均有车库。1978年9月,开展以机车实现“三不漏四净一完好”和农具实现“三灵活五不一完好”为内容的农机具技术状态升级活动。1978年,大中型拖拉机完好率达97%,机引农具完好率达84%,拖拉机出勤率达75%。
1983年以后,面对千家万户经营农机的新局面,按时按号规定内容进行保养的制度基本上废驰,大部分是随坏随修,机车带病作业情况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农机监理部门通过每年对机具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加强宏观管理,使拖拉机完好率基本保持在80%左右。但有30%左右的大中型机引农具由于闲置不用,乱扔乱放,丢失损坏比较严重,趋于报废。
三、安全管理
1962年,市农机总站由负责机务的科长、农机站和机耕队由负责机务的站(队)长负责安全管理。每年冬训时,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1980年以前,市农机局机务管理科负责安全教育及检验、考核、发证等工作,各区、社农机管理站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农机安全管理。1980年开始,市农机局机务管理科设专职安全监理员1人,负责安全监理工作。1982年,成立市农机安全监理站,设站长1人,安全监理员3人。各区、乡农机管理站各设安全监理员1人。农机安全监理站负责宣传贯彻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考核、审验、发证;对农机人员进行安全洲练,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教育;对各种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定期检查和检验;检查处理农机违章、肇事以及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监理站成立后每年对机车进行年检和经常进行路检;结合冬训对全市驾驶员进行安全训练和安全教育;结合冬训对驾驶员进行考核审批;及时处理违章、肇事;经常研究农机安全工作,使农机安全管理工作走上经常化、正规化轨道。
1972—1982年,全市共发生农机事故121起,重、轻伤27人,死亡27人,损坏拖拉机32台,直接损失9.8万元。1979年全年无事故,是历史上农机安全最好的一年。1982年是事故最多的一年,全年发生农机事故36起,重、轻伤9人,死亡4人,损坏拖拉机2台,直接经济损失2.2万元。1985年发生农机事故6起,重伤3人,死亡4人,直接经济损失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