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科研与培训

第五节 科研与培训


  一、农机科研
  1956年,鸡西县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的指示精神,建立鸡西县农具研究所。“文化大革命”开始即撤销。1972年初,成立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1973年,在鸡冠区西郊建成239平方米办公室及试制车间。1975年,科研所职工7人,试制车间有设备6台。
  水田机械研究与推广1972年春,市农机科研所同城子河农具厂、永红大队的能工巧匠共同研究推广畜力插秧机和湖南—70型、广西—65型人力插秧机。1975年,引进海林农机厂生产的牡—74型机动插秧机在永红大队进行机插试验示范。插秧机第一天下田时,许多朝鲜族女社员唱起歌跳起舞,欢天喜地。其后又相继推广湖北产东风—74型机动插秧机、延边产2ZT—935型机动插秧机。1977年,永红大队第二生产队机插面积达到了80%,全大队机插面积达到40%;梨树区靠山大队机插面积达到70%,丰安、中心等大队也都开始推广机械插秧。1978年,永红大队基本上实现插秧机械化,当年全大队每公顷平均产量达到6945公斤,有2个生产队每公顷平均产量超过7500公斤。1980—1981年,市农机研究所配合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在永红、丰安大队开展宁波—24型水田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生产性能试验和东方红—75、铁牛—55、东方红—28配套的水田翻地犁、旋耕机性能试验。对推动全省水田机具配套起了重要作用。1982年春,鸡西市在全省首批引进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新技术,先在永红大队搞了3栋大棚,育秧5000盘,机插7.5公顷,进行试验示范。大棚起秧后又种植黄瓜,开展综合利用。试验结果,与常规育秧比较取得了省种子、省化肥、省农药、省塑料、省工时和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当年平均每公顷增产10.7%,增收802.5元。1984年,永红村173.4公顷水田全部实行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同时开展大棚综合利用和降低一次性设备投资的研究试验。每公顷增产16.2%,增收865.5元,设备一次性投资每公顷由原来的3000元左右降低到1515元,丰安村10户农民进行土大棚小设备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试验。每公顷增产13%,一次性投资下降到58元。为各农户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探索了新途径。到1985年,该项新技术已扩大到大中棚131栋,育秧126700盘,机械插秧面积457公顷。同年,市农机研究所还去八五七农场与连珠山镇搞了133.3公顷水田的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技术承包,对这项技术在国营农场系统推广应用起了积极作用。市农机科研所所长、工程师崔丙哲在推广该项新技术中做出较大贡献,1983年底荣获国家四部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国家科委、经委)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奖,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4年,市农机科研所被评为省农机系统先进标兵单位。当年,在全省水田工作会议上,鸡西市介绍了推广应用该项新技术的经验,被省政府授予“水稻生产先进市奖”。
  旱田机具的推广1973—1974年,市农机科研所先后研制推广双垅改良耲耙、玉米埯种机、大豆疏苗机及七铧犁改装中耕除草部件4种新机具。1975年研制手扶配套粮菜播种机、机引耲耙。1977年,研制推广倾斜园盘播种机、龙江—1号播种机、割槎机、刨埯机、小型双铧犁、三铧犁、深松铲等20余种新式农机具。1978年试点大队(梨树区靠山大队)机械播种程度达到70%,机械中耕程度达到70%,比上年提高20倍,增产粮食25%。当年还有团山子、城西大队等5个点搞了玉米、大豆、大白菜等作物的机械深松试验,单产平均提高15—30%。
  菜田机具推广 1977年,市农机科研所先后研制过蔬菜秧苗移栽机、育秧钵制造机,引进试验马铃薯收获机、地膜覆盖机等农机具。1980年,在城子河区新兴大队搞蔬菜生产机械化试点,研制上海—50型拖拉机配套的五铧起垅中耕机,同时在全市首次应用旋耕机进行菜田整地。当年这个大队整地机械化程度达到70%,整地成本降低46—90%。
  1983年后,农户掌握了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具的自主权。科研推广工作主要通过宣传信息和试验示范。1985年,狠抓了小拖配套推广课题。市农机科研所和农机学会印发了《小拖配套机具简介》资料,召开2次现场表演会,当年推广小型拖拉机配套翻地犁、中耕机、旋耕机、播种机、脱谷机100余台。
  二、队伍培训
  1958年,鸡西市本着“机器未到,培训先行”的原则,十分重视队伍培训。当年,从农村人民公社社员中挑选105人去八五六国营农场学习拖拉机驾驶和修理技术。1959年,有29人担任了驾驶员或农具手。1960年,市农机局办了为期3个月的农机技工培训班,培训拖拉机修理工218人,工程技术人员160人。同时由各煤矿企业代培座机手20人。
  1962—1967年,每年都由各机站进行冬训,学习条例,整顿纪律,总结经验,学习技术。1968年后,由于拖拉机数量迅速增长,培训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农机培训一度处于被动局面。1974年,全市农村有拖拉机驾驶员385人,其中无证者115人,占29.9%;1975年,全市农村有拖拉机驾驶员678人,其中无征者184人,占27.1%。为了加强农机队伍的培训工作,于1976年建立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校建立后,实行市农机校培训和公社农机站培训相结合的两级培训。1983年后,实行两个结合,即上训下训结合,培训实验结合。农机培训逐步走上正规。从1976—1985年,市农机校共培训新驾驶员3436人;培训生产队长、机耕队长、核算员等农机管理干部490人(次);上下结合复训拖拉机驾驶员11321人(次),平均每年复训1132人,占驾驶员每年平均人数1681人的67.3%;同时还训练农机管理干部、修理工、座机手、农具手、插秧机手等各类人员500余人。
  1985年,市农机校有教职工12人,建筑面积2045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300平方米,食堂650平方米,锅炉房95平方米。有东方红—75链轨拖拉机1台,东方红28轮式拖拉机1台,瓦房店—12小四轮拖拉机1台以及幻灯机、投影仪等教学用具,是全市农业系统规模较大的培训农村技术人才的学校。另外,全市农机管理服务站设置培训网点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