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品种引进与改良

第三节 品种引进与改良


  一、马
  1947年,鸡宁县建立配种站4个,用4匹日本佩血伦公马,无偿为农民饲养的当地母马进行本交配种。1951年,省农业厅拨给鸡西县示范农场2匹苏联重挽马,配种员到农村巡回配种。1958年后,引进的品种和数量逐渐增多,开展以人工授精为主的马匹改良工作。1962年,大同种畜繁殖场从苏联引进轻型挽马30匹。除自繁外,还为周围社队进行马匹改良。但由于对进口种马检疫不严,马“四号病”在全市蔓延。为消灭疫源,对患“四号病”马采取严格隔离和坚决捕杀措施。马改良工作陷于停顿。1985年,仍以当地马居多,兼有少量的混血杂交马。
  二、牛
  1958年后,鸡西市引进朝鲜牛做为黄牛改良的父本。1976年,从海拉尔引进三河牛30头,分配给生产队进行本交改良当地牛。同年,市农牧局家畜繁育指导站开始应用冷冻精液配种新技术,用利木赞牛的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改良当地牛。改良牛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使役能力强,经济价值大,受到农民的欢迎。到1985年,已有改良牛2300头。此外,还有当地牛和朝鲜牛。
  三、猪
  1957年前,鸡西县主要有民猪、荷包猪,还有少量的日本约克夏、巴克夏杂交猪。民猪具有抗寒、耐粗饲料、抗病力强、产仔多、仔猪成活率高的优点。但生长发育慢、饲料利用率低。1958年后,引进的品种较多,主要有哈白猪、苏白猪。1975年后,又引进长白猪、汉普夏猪,以引进的公猪为父本,与当地母猪进行本交改良。杂交猪具有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和瘦肉率高的特点。到1985年,杂交猪占绝对优势。
  四、禽
  1958年后,曾引进“来航鸡”和“海黄鸭”,因其适应性差,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大批死亡,已被淘汰。1974年后,养鸡业兴起,先后引进“288”、洛岛红、红育、星布罗、滨白鸡等10余个品种。同时还引进康贝尔鸭。1985年,全市饲养滨白鸡60多万只,建起了三级繁育体系。其特点是发育快、适应性强、蛋较大、产蛋多。鸭、鹅以当地品种占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