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水土保持
第六节 水土保持
鸡西市地处山区,由白浆土和暗棕壤构成的坡耕地面积比重很大。白浆土质地粘重,不易渗水,雨天地表迳流快;暗棕壤质地疏松易渗水,土层薄,抗水蚀能力弱,都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浅耕,顺坡或斜坡起垄等粗放耕作方式,毁林、毁草、陡坡上开荒等,都加剧了水土流失。
根据地貌、土壤、植被等特点,全市划分为2个区域治理水土流失。
一、预防区
包括南、北部林区和部分村屯。林区包括前进、胜利、和平、大同、麻山5个林场;乡村有民主乡各村,麻山乡新发、龙山、吉祥、双岭子及共荣村,长青乡和平、城海村,滴道河乡新德村,梨树乡猴石、新建村。总面积9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966.6公顷。区内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海拔400—650米。土壤多属暗棕壤,自然植被主要是以柞、桦为主的阔叶混交林。
该区防治措施是,林区实行封山育林,防止山林火灾,避免林缘后退,提高森林覆盖率,以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坡耕地实行等高耕作,耕地上缘挖截水沟、排水沟、缓水池,田间修地埂,搞好水蚀沟沟头保护工作。
二、防治区
包括预防区以外的村屯耕地和国营农林牧场。总面积821平方公里,耕地22956.4公顷,其中坡耕地10740公顷。区内山前漫岗及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地形多变,海拔180—400米。土壤主要有白浆土、暗棕壤、水稻土、草甸土等,是全市粮菜生产基地。该区防治原则是,以小流域或小区域为基本单位,采取沟坡兼治,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植物措施为主。具体措施是,杜绝毁林开荒,大造水土保持林、防护林,问种林带、草带;7度以上坡耕地修造水平梯田,1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搞好沟头防护,修筑谷坊,结合插柳种草防止渠壑扩大侵蚀;易塌陷河岸插柳植树或采取工程护岸,防止蚕食耕地;对乱开矿采石、破土取沙影响水土保持的,均严格控制。
1965—1983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耕地面积累计达12373.3公顷。其中,改垅11333.3公顷,水平梯田906.7公顷,坡式梯田133.3公顷。还营造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3266.7公顷,治理沟壑97条,砌筑谷坊175座,沟头防护工程4处,挖截流沟和排水沟2.35万米,修筑地埂5.34万米,可保护耕地110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