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企业发展

第二节 企业发展


  1958年,全市各农村人民公社的干部、社员,从资源、资金、物资、人力的实际出发,土法上马办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全市8个人民公社办铁木业社(农具修造厂前身)6家,煤矿4座,生产大队办粮米加工厂和小烘炉等110多户,从业人员500人。当年工副业收入188.2万元,占农村总收入963万元的19.5%。
  1961年,鸡西市本着“整顿、巩固、提高、发展”的方针和“四办”(办简单的农机制造及修理、农副产品的简单加工、当地传统产品制造、小型矿井开采和地方建材生产)、两不办(不办城市工业品能够供应的、同城市现代工业争原料的企业)的原则,对社队工业进行调整、整顿,一些企业“下马”。当年,工副业收入下降到162.4万元,占农村总收入1675万元的9.7%。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市社队企业也得到复苏。1965年,红星公社农具厂生产的马车底盘,滴道河公社农机厂生产的水泵电机,红旗公社农机厂生产的饲料粉碎机、水井头和试制的铡草机,柳毛公社农机厂生产的人力车轴皮等产品,在省内外已小有名气。滴道河公社农机厂生产的J0241—4型、J0242—2、J0252—4型等7种型号的电机,年生产300台,总产值48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队工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受到批判,社队企业收入下降到37.4万元,占农村收入1582.9万元的2.4%。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借助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下放干部的力量,采取厂队挂钩,兴办了一些企业。1976年底,全市农机修理、煤炭、砂石、砖瓦和对外加工服务等公社一级的企业27户;大队一级的企业30多户,从业人员4500人,总产值95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00万元。1977年3月,市社队企业局成立,全市社队企业有专业管理机构。1978年底,全市社队企业达到170户,从业人员6969人,总产值1839万元,总收入1523万元,纯利润203万元,税金36万元。
  1979年,鸡西市在充实市、区、公社三级社队企业管理机构力量的同时,在社队企业局下成立供销、矿业、建筑材料、建筑工程等公司,扩大服务项目,使社队企业出现历史性转折。年底,全市社队企业178户,从业人员8344人,总产值2420万元,总收入1690万元,纯利润284万元,税金38万元。1980—1981年,由于社队企业管理人员思想不够解放和社会上出现对社队企业不少非议,社队企业发展速度放慢。与1979年相比,从业人数分别下降9.3%、13.9%;总产值分别下降15.7%、12.9%;总收入分别下降10.4%、7.8%;利润分别下降15.7%、26.8%。1982—1983年,中共中央下发两个1号文件,肯定农村经济必须走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鸡西市对社队企业进行整顿,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与经营管理,社队企业发展速度回升。1982年比1981年,总产值增长20.6%,纯利润增长48%;1983年比1982年总产值增长50.4%,纯利润增长24.2%。当年,支援农业的资金68万元,等于同期全市农、林、水利基金投资283万元的24%。
  1984年,市乡镇企业管理局以整顿企业领导班子为重点,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从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制入手,普遍实行一包(实行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三改(改固定工为合同工,改干部委任制为聘用制,改死工资为活工资)的管理体制,调动乡镇企业干部、生产人员的积极性,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鸡西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85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3593户,从业人员21672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0.3%,总产值8527万元,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14195万元的60.1%,总收入6998万元,纯利润484万元,缴纳税金332万元,同1978年比,企业数增长20.1倍,从业人员增长2.1倍,总产值增长3.6倍,总收入增长3.6倍,纯利润增长1.4倍,税金增长8.2倍。用于支援农业资金338万元。其中,用于扩大再生产204万元,购置农业机械25万元,农田基本建设10万元,支援贫困队分配11万元,集体福利事业27万元,其它61万元。全市涌现出红旗、滴道河、长青、红星、西郊、柳毛6个年总产值破千万元的乡;红旗乡丰乐村、小恒山村、红旗村,长青乡城东村、双阳村,西郊乡团结村,兰岭乡永台村7个年总产值超百万元的村;柳毛乡煤矿、滴道河乡煤矿、西郊乡煤矿、长青乡东山煤矿年总产值超百万元的矿。

  1978—1985年鸡西市乡镇企业发展情况表
  1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