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鱼苗、鱼种生产

第四节 鱼苗、鱼种生产


  1968年,市农业局在大同水库坝下修建人工池塘2.7公顷,成立“大同鱼种示范场”。1969年,省水产局投资3万元,扩建鱼种池塘1.33公顷,总面积4.03公顷,这是鸡西市第一个专营鱼种的国营鱼种场。该场主要生产秋片鱼种,第一年生产鲤鱼、鲢鱼秋片鱼种1万尾,全部投放到大同水库,结束了鸡西市靠外购进鱼种的历史。
  1970年4月,国家水产局下达给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利用发电厂余热水繁殖早产鱼苗的项目,决定在鸡西发电厂进行“北方寒冷地区提早繁殖草鱼、鲢鱼、鳙鱼鱼苗”的试验。8月,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大钦带领2名技术人员到鸡西市考察,10月初省财政局投资2.5万元,在鸡西发电厂冷水塔附近建成2400平方米的亲鱼池2个,800平方米的产卵池和孵化池各1个。11月,陈大钦等3名技术人员从山东省济南市水产研究所购进草亲鱼44尾,在冬季饲养成功。1971年,用人工控制水温的方法,促使亲鱼性腺提前成熟,孵出490万尾草鱼鱼苗。这是中国北方寒冷地区首次采用人工控制温度、人工受精的方法获得的珍贵早产草鱼鱼苗,是养鱼科研方面的重大突破。1971年5月,东北3省和青海省水产养殖业专家、教授共36人,在鸡西发电厂举行“全国水产科学研究现场会”。市水产试验站进行草亲鱼人工催产、受精的技术表演,并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了利用发电厂余热水,人工控制水温,提早产卵的试验技术和成果。此项科研成果填补了中国水产养殖技术的一项空白。现场会闭幕式在哈尔滨市举行,省革委主任杨易辰在会上说:“利用电厂余热水对草亲鱼进行人工催产,提早产孵的试验获得成功,不仅在中国,并且在整个亚洲地区的水产科学研究方面,都是首创”。该项科研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以后又参加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全国农、林、渔、牧业先进技术、优秀成果展览”,受到国内外水产科学界的重视和赞誉。
  1972年3月,在鸡西发电厂外建设2000平方米水泥结构的“三池”(亲鱼饲养池、产卵池、孵化池)配套的人工池塘,包括亲鱼池、后备亲鱼池、产卵池、孵化池和孵化车间,设施逐步完善。1977年,引进团头鲂鱼、日本白鲫等鱼类新品种,均获得产孵成功。同时将大同鱼种示范场与城子河区永红大队越冬鱼场合并,集中生产鱼种。每年,由市水产试验孵化站生产鱼苗,6月中旬将鱼苗运送到大同鱼种场,培育秋片鱼种,然后在永红大队越冬池越冬,第二年4—5月打网出池,为商品鱼养殖户提供鱼种。当年,生产鱼苗1200万尾,生产鱼种300万尾。鱼苗行销省内外13个地、市。
  随着鸡西市成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鱼种生产也从少到多,由小到大地发展起来。1975年,在滴道区滴道河公社团山子大队利用1个0.2公顷泉水坑做越冬池,每年生产秋片鱼种1400—2000尾,是鸡西市农村第一个生产鱼种的渔场。1976年,柳毛公社在新胜大队改造0.7公顷的泡子做越冬池,每年生产秋片鱼种12万尾。同年,省水产局投资2万元,在柳毛公社新胜大队建成16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室内鱼种越冬池。这种室内越冬池越冬鱼种的密度较大,可以控制池子的水温,便于管理,是一种先进的鱼种生产技术。1978年,梨树区社企科渔场和城子河区长青公社城子河大队渔场、又建成总面积350平方米的室内越冬池。
  1979—1982年,全市鱼种生产和经营发展较快。1982年,全市投产鱼种池31.8公顷,比1978年增加17.8公顷,平均单产由1978年的每公顷787.5公斤提高到1800公斤。全市共有10个鱼种生产点,以恒山区柳毛公社面积最大(有4个17.5公顷的鱼种生产点),分布在新胜大队、中心大队、莲花大队。其余6个鱼种生产点分布在滴道区滴道河公社团山子大队、城子河区长青公社、梨树区梨树公社,面积均不超过0.3公顷。当年,全市投放春片鱼种120万尾,而自产仅58万尾,其余靠外进。为了加强鱼种生产,市政府在饲料供应上实行优惠政策,规定每生产1万尾鱼种,分配平价精饲料550公斤。这一政策对促进鱼种生产起到重要作用,滴道区滴道河公社团山子大队渔场和梨树区梨树镇渔场从兴凯湖引进鲤亲鱼80尾,自产自繁鲤鱼苗40万尾。
  1985年,全市鱼种放养面积由1982年的40公顷下降到13.3公顷。但由于养殖技术提高,鱼种产量、质量好于1982年。当年,全市产鱼苗2.4万公斤,全部都达到每尾50克以上,为提高成鱼单位面积产量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