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采种育苗

第四节 采种育苗


  一、采种 1973年以前,鸡西市造林所需林木种子大部分外购。因不能做到适地适树,制约了林业生产的发展。为解决种子的纯度,加快营造人工林的速度,提高造林质量,1974年,市林业局组织200人的采种队,由副局长崔守山带队赴大兴安岭采种,当年采集落叶松种子2500公斤,樟子松种子700公斤。在采种的同时,加强林木种子基地建设。先后把林相好、树种优良的前进、大同、胜利3个林场中的70公顷长白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确定为种子林基地。1977年,组织150人赴大兴安岭采集落叶松种子2000公斤,樟子松种子500公斤。1979年,再次组织100人采种队赴东宁县,采集落叶松种子900公斤,基本满足了全市造林育苗的需要。1982年4月,市林业局又在柳毛林场建立12公顷人工种子园。
  1983年,市绿化办公室发动各中小学师生利用课外或假日采收杨树种子500公斤左右,支援嫩江、松花江地区营造防护林。1983—1984年,采集胡枝子种子2500公斤,支援甘肃省营造防风固沙林。
  1985年,鸡西市有自育种子林82公顷,自产林木种子100公斤。
  二、育苗 1952年,矿务局在滴道矿建苗圃,1953年开始育苗,当年育苗21.8公顷,产落叶松和樟子松成苗735万株。1955—1956年,平阳苗圃育苗23.7公顷。1959年,市林业局建兰岭苗圃,1960年开始育苗,当年育苗25公顷,产苗450万株。1966年,建红星苗圃,基本满足市属林场和企事业造林所需苗木,丰收年份还有部分苗木支援邻近市县造林。为提高苗圃产苗率和苗木质量,1972年后,市林业局投资50万元,用于兴办苗圃排灌工程和土壤改良。使苗圃地旱能灌,涝能排,不跑水,不漏水,苗齐、苗壮。1977年,市革委为贯彻省革委提出的“以社队育苗为主、社队育苗与国营苗圃育苗相结合”的方针,要求队队建苗圃。到1979年,队办苗圃60处,育苗33.3公顷。1983年,90%的村屯有苗圃,苗圃地发展到69.9公顷,年产成苗3000万株,乡、村造林苗木基本实现自给。
  1985年,全市有苗圃16个,育苗面积100.7公顷,年产苗木3331万株。

  1952—1985年鸡西市育苗统计表
  20-3-3
              单位:公顷·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