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病虫鼠害防治 一、病害
鸡西市森林病害主要有松苗立枯病,杨树灰斑病、黑斑病,落叶松、樟子松早期落叶病和樟子松疱锈病、烂皮病、破腹病等。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鸡西市人工林的主要病害,分布面广,病害重。一般发生在气温低、湿度大的年份,多分布在幼林、造林密度大的林带和树木长势弱的地块。7月中旬开始出现病斑,8月初病症明显,病斑连片变褐色,促成落叶松大面积提前落叶,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甚至死亡。1982年,全市落叶松发生早期落叶病983公顷,占落叶松面积的2%。通过用敌敌畏杀虫剂、五氯酚纳、西力生、赛力散杀菌剂以及自制的烟剂喷洒,防治效果较好,有70%的树木收到防治效果。1984年,鸡西市森林病虫防疫站研究出兴凯湖赤松疱锈病防治新方法,即用50%多菌灵和50%托布津及福美双200倍液涂抹病部,防治效果较好。此项成果荣获1984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虫害
鸡西市森林虫害主要有松毛虫、舞毒蛾、杨金花虫、落叶松鞘蛾、落叶松球蚜、落叶松卷叶蛾、松梢象岬等20余种。干旱和气温在27℃以上时,落叶松发虫率较高。发虫规律是3—4年发生1次。松毛虫对人工落叶松的危害最大。1974年,由贾传金、张学义、吕谊春试验成功白僵菌、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新方法,荣获林业部科研成果三等奖。同年,鸡西市森林病虫防疫站研制成功防治病虫害的喷粉炮,1975年在全市推广,效果较好,比人工喷酒药剂均匀,节省用药量30%,节省人力60%。此项成果获市科技发明创造奖。1980年,林业局又在大同林场5公顷的人工林中,用薄膜缠树干的方法防止松毛虫上树危害树木,收到明显效果,获市科技进步奖。1983年,市属6个林场落叶松林全部发生松毛虫害,尽管林业部门进行积极防治,仍有5759公顷松林受害。舞毒蛾也是一种主要害虫,发生时间长,天然次生阔叶林和人工落叶松林均受其害。
三、鼠害
鸡西市境内危害森林的鼠类主要有棕背
1975—1985年鸡西市森林病虫鼠害发生和防治统计表
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