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饮食业

第二节 饮食业


  一、饭店业
  1922年,俄商在下梨树沟子开办瓦西里餐馆。1927年,平阳镇、梨树镇又有世兴饭店等几家饭店开业。1932年,滴道、恒山、城子河、鸡西街等地均有多家饭店开业,鸡西地区有饭店40家,多以经营大众饭菜、朝鲜冷面为主。
  1942年,日本侵略者推行“行业组合”,粮食及副食品实行“配给”,饭店业须缴纳“消费行为税”。1944年,对饭店业的顾客强制推销“必胜储蓄券”。宪兵、特务经常到饭店敲诈勒索,寻衅滋事,严重破坏了饭店业的经营,饭店变成是非之地。鸡宁县饭店业日渐萎缩。
  1946年,鸡西矿区生产逐渐恢复,人口增多,全县私营饭店130家。鸡西矿区贸易公司先后在恒山、麻山煤矿等地兴办国营食堂5家。1950年,根据上级调整精神,5家国营食堂合并,称鸡西国营食堂。
  1956年,鸡西县384家私营饭店、小食铺、浆汁馆、冷面屋实行全行业合作化,原私营饭店有的与国营饭店组成公私合营饭店,有的合并为合作饭店。1959年,全市粮食供应比较紧张,饭店主食开始收粮票。服务质量下降,企业管理出现混乱。当年,全市饭店24家,从业人员675人。
  1960年,饭店原材料匮乏,粮食供应质量低,数量不足,难以维持营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鸡西市兴办中心饭店、荣华饭店两家高价饭店。恒山、滴道、麻山、梨树区、城子河办事处的一些饭店均设立高价餐桌。高价饭店的兴办,对回笼货币,维持饭店业的经营起到积极作用。1964年,饭店业经营形势好转,原材料、粮食供应渐丰,饭菜品种明显增多,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饭店业受到冲击,荣华、美香等饭店牌匾被红卫兵“破四旧”砸掉,代之以红卫兵、工农兵等名称。市中心区较有名望的厨师邱兰春、关振民,被“造反派”以“反动技术权威”、“特务嫌疑”的罪名揪斗,惨遭毒打迫害。烹饪技术受到冷遇,传统服务方式被斥之为“侍候资产阶级老爷”,顾客实行“自我服务”。1967年,又以“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形式,将私营、合营饭店全部改为国营,撤并网点。私方人员合作化时的“定股定息”政策也被取消。饭店不讲经济核算、不讲饭菜质量,许多饭店以经营大锅饭、大盆菜为主。
  1970年,全市出现饭店网点不足,行业不正之风盛行等问题。顾客抱怨“吃饭难”。1975年,煤城饭店建成并投入营业,同时新增设许多饮食网点,整顿饮食业的不正之风。饭店服务质量好转,饭菜品种增多。年底,全市有国营饭店50家,合作饭店6家。从业人员1631人。
  1980年,饭店业出现竞争局面。全市共有饭店282家,从业人员4001人。其中服务局所属饭店55家,从业人员1895人;机关、企业办饭店136家,从业人员1556人;街道办事处、农村集体办饭店42家,从业人员383人;个体饭店49家,从业人员167人。多家竞争的形势,对国营饭店造成很大的冲击。许多饭店经营状况不好,部分国营饭店出现亏损。1984年,市饮食服务公司对所属54家饭店实行承包经营,大型饭店也实行经济责任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当年扭转了亏损局面。1985年,全市有国营饭店72家,从业人员1199人;集体饭店365家,从业人员2748人;个体饭店562家,从业人员1344人。
  二、冷饮业
  1946年,鸡宁县有2家私营冰棍厂,每家1台5千瓦单机氨压缩机,单机制冷能力1.6万大卡。2家冰棍厂日产冰棍1.5万支,从业人员10人。1953年,2家私营冰棍厂合并,归属鸡西县公私合营冰棍厂。
  1957年,恒山区建立1家国营冰棍厂,有氨压缩机2台,制冷能力4.5万大卡,日产冰棍2.1万支,职工12人。
  1962年,鸡西市有恒山冰棍厂、滴道冰棍厂、合营冰棍厂、中心冰棍厂。4家冰棍厂日产冰棍10万支,职工39人。
  1973年,全市6区均建冰棍厂,有冷冻机13台,制冷能力20万大卡,职工65人。1979年,全市有冷饮厂16家,冷饮制品也摆脱了传统的冰棍、汽水,以生产多品种、多样式雪糕、冰糕、果味汽水为主。1980年,全市有各类冷饮厂17家,出现各家工厂竞争市场的局面。1985年,全市冷饮厂发展到13家。有冷冻机20台,雪糕机6台,制冷能力66.5万大卡,可生产各种风味雪糕、冰糕、冰砖,多种果味汽水。从业人员174人。工业总产值22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