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供销第一节 机构队伍 一、管理机构
1949年5月,鸡宁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内设9个股,下属区供销社11个和职工消费合作社7个。社址在鸡冠区红军路原苏联红军司令部(今贸易大厦址)。供销合作社主要负责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推销,沟通城乡贸易。县联社负责对全县供销社的管理、指导,推动合作贸易发展。
1955年,鸡西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关的股改为科。1956年,精简机构,紧缩编制,9个科室精简为6个。1957年4月,改为鸡西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1958年7月,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与市商业局、服务局合并,统称鸡西市商业局。1961年12月,从商业局划出,恢复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建制,联社机关设6个科室。1968年9月,市联社再次并入市商业革委。
1972年3月,市联社又从市商业革委划出,成立鸡西市农副产品供销局,内设14个科室。下属企业有果品公司、土产公司、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废旧物资回收公司、蚕业站、日杂综合商店和6个区供销合作社。1973年3月,市农副产品供销局改为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1985年,市供销合作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恢复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性质,设立监事会机构。
二、基层供销社
1946—1949年,鸡宁县所属11个行政区以及较大的乡、村都成立供销社。1949年底,全县基层供销社42个,覆盖全县农村市场,迅速地取代农村中的私营商业,受到农民的信任和欢迎,当年,县供销社联合社主要商品销售额已在全县市场销售额中占有很大比重。
1951年,鸡西县基层供销社发展到54个,已成为农村商品购销主渠道。
1957年,鸡西市所属各区均设区供销社,基层供销社58个,形成市、区、村3级供销社的格局。1961年,各区供销社增设收购部、采购部、批发部。
1968年,全市基层供销社发展缓慢,货源紧张,日用品经常脱销,有基层供销社62个。
1979年后,鸡西市供销社发展迅速,拓宽业务范围,增加零售网点,兴办食品、冷饮加工、煤矿、服务业、修理业等。1979年,基层供销社66个,职工总数861人。1985年底,鸡西市基层供销社发展到169个,职工总数1114人。
三、职工队伍
1949年5月,鸡宁县供销社联合社、农村供销社的职工多由货郎、商贩转化而来。职工消费合作社的职工多由社会招用或由国营商业调入。1951年,鸡西县联社共有职工471人。其中,管理人员52人,营业员419人。1956年,“一化三改”时,凡有固定资产的工商业者、手工业者,资本额少未入公私合营的个体营业者,均加入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县联社共有职工861人。
1965年9月,成立供销社半工半读职工学校,校址在麻山供销社吉祥畜牧场。当年向社会招生70人,毕业一期学员60人,1967年学校停办。
1973年,职工总人数1569人,其中管理人员188人。1979年8月,市联社成立教育科,开展干部轮训、职工文化补习和业务技术练兵。至1983年,组织3次业务技术比赛评比活动,评定四级营业员578人,评定三级营业员(中级技术工人)33人。
1985年底,鸡西市供销社联合社职工总人数2372人,其中管理人员308人。在管理人员中,正处级干部2人、副处级干部10人、正科级干部28人、副科级干部66人。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2人、中专81人、高中187人。有会计师技术职称者2人,各类助理级职称者6人,各类技术员34人。职工队伍中,女职工多于男职工。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展,有专业技术的职工不断加强。1985年,有专职采购员65人,毛皮收购员5人,废旧物资挑选员7人,汽车司机56人,支农服务队员47人。
机构及负责人表
1985年鸡西市供销社基层网点情况表
21-7-1